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央行第四次降准意图及影响剖析

2018-10-25 10:37   来源:京信网

  10月7日,央行官网公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所释放资金部分用于偿还当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MLF,剩余资金用于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此次降准亮点初探 央行在今年1月、4月、7月先后进行了三次降准(见表1),与前三次降准相比,本次操作手法及宣告实施间隔时间与4月相同,但下调幅度超市场预期。此外,降准覆盖面更广,涉及了各类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同时在强调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时,在“小微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民营企业”、“创新性企业”的表述。 

  

  

  

 

  二、此次降准深意解析 此次降准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量:短期来看,一是与10月中下旬税期形成对冲,加之10月16日将有16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对银行间流动性造成一定扰动,央行提前出手熨平流动性,明确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定向降准;二是因国庆假期期间,全球经历股债双杀,恒生指数更是创2月15日以来单周最大跌幅。外围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使得央行在开市前宣布降准,缓解外围市场冲击,呵护市场信心;长期来看,一是利用降准替代MLF投放的方式优化流动性结构,刺激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二是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出口的负面影响或将持续以及进入四季度年内经济增长考评时间表已较为紧迫,此次降准的“稳信心”、“稳增长”意图也较明显。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开始显现。9月PMI新出口订单48%,创2015年以来的新低。9月18日美方宣布自24日起将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0%,2019年1月1日起上升至25%,这是继7月6日正式打响第一枪、8月23日美对华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税生效之后,双方再度强力交手。——编者注三、此次降准影响剖析 对信贷市场影响方面,本次降准进一步对货币利率产生下行作用,以基础货币利率为核心的利率市场传导体系已基本形成,将通过系列利率传导机制,带来整体市场利率体系的下降。对股市影响方面,降准有助于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条件,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利好股市。然而国庆长假期间,港股大跌,美债收益率攀升,个别新兴市场货币崩溃,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加大。受此影响,节后第一个交易日,A股大跌,降准短期提振效果或不明显。对债市影响方面,资金面的利好更加明显,而尽管近期通胀预期上升、地方债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暂时窄幅震荡,但从中长期来看,无风险利率中枢震荡下行趋势较为确定,债券长期配置价值可期。但与此同时,海外美联储加息仍在持续,美债利率新高对国内流动性和债市形成制约。对汇市影响方面,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但流动性总量基本没有变化,同时随着央行重新引入逆周期因子、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基本到位,预计此次降准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额外影响。对楼市影响方面,一方面看房地产企业融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看按揭贷款利率变化。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没有放松,限购、限贷、利率政策基本维持原样,因此本次降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但降准将刺激银行提升对个人按揭贷款的发放力度,因获得贷款政策支持,长租公寓项目、集体建设用地等房地产业务将获得较好发展,利好房地产供给侧改革。

  

  

  长江策略团队分别统计了从2014年以来,定向降准和全面降准之后5个交易日、30个交易日以及90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的表现:整体来看,定向降准后市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而全面降准后,市场在短期(5个交易日、30个交易日)大概率上涨,但长期来看并无明显的规律。——编者注四、未来政策走势判断 在近期召开的央行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和环境的新变化,高度重视逆周期调节,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专家表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政策全面发力以抵消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方面,预计不会跟随美国加息,或于年末或明年一季度降低基准利率。财政政策方面,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季度将会明确如何下调社保费率和中小企业过渡安排,预计2019年财政赤字率或有明显上升。消费政策方面,将会具体落实前期通过的振兴消费一揽子计划,包括5G商用、医疗养老、生态旅游等。房地产政策方面,短期房地产政策仍不会放松,但随着房地产税法草案的出台、房地产投资的回落,预计2019年二季度房地产政策或有边际放松。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梁斯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工作重点是要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建立平衡,强调预期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四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要继续保持流动性总量均衡合理,维护市场利率正常运行。避免市场利率出现大起大落,稳定市场参与主体信心;二是要合理掌握“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既要防止杠杆水平再度攀升,又要防止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避免造成“误伤”;三是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监管机构要及时解释市场异象,同时可以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专家、分析师传递政策意图,降低操作成本;四是真正做到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减负,推动降税负、降成本等措施落到实处,提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正面预期,增强放贷意愿。(编辑:韩沐洵)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