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全球竞争力

2018-03-01 09:26   来源:京信网

  本文以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为基础,分别从报告解读、国际经验、国内实践和政策建议四大方面阐述和分析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及北京市的营商环境,以提升全球国际竞争力。

  一、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解读 1、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的纵向与横向对比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影响日益广泛。报告从2003年起开始发布,旨在鼓励各国竞相提高监管效率。世行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最新出炉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数据搜集止于2017年6月1日,应用量化的指数,对190个经济体以及选定的地方和区域一级城市的商业监管法规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营商便利度排名涵盖了10个指标: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

  《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排名第78位,与去年持平。与2015年相比,排名前移12位。前沿距离分数(DTF)比去年提高0.4分。十大分项指标中,“开办企业”和“纳税”两项指标显示有所改革,进步较大。其中,“开办企业”排名表现亮眼,从去年的第127位上升至今年的第93位,共上升34位。中国内地开办企业所需平均手续已从上一年评估时的9项减少到了7项;所需平均时间也从28.9天缩短为22.9天。“纳税”排名比去年前进1位。税收占企业盈利的平均比重从去年的 68% 降到 67.3%。“登记财产”排名也较去年提升1位。我国的“优化注册流程”也分别在报告的“促进开办企业便利度好的改革做法”和“国别典型改革做法列表——中国”两部分中得到高度认可。

  世行报告显示,2018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依次是:新西兰、新加坡、丹麦、韩国、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挪威、格鲁吉亚、瑞典。改善最多的十个经济体是:文莱、泰国、马拉维、科索沃、印度、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尼日利亚、吉布提、萨尔瓦多。——编者注 

  

  但是,我国营商环境排名总体上处于中游水平,与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我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无论在总排名还是大多数分项排名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按照排名来看,我国不但远落后于新加坡、韩国等邻近的亚洲经济体,甚至排在阿塞拜疆、牙买加、蒙古等发展中国家之后。在占全球GDP比重90%的二十国集团(G20)中,我国排倒数第五位,仅高于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巴西和印度,基本处于落后行列。

  2、排名停滞之因及反映的突出问题

  世行报告对中国的评价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工作组对京沪两市的调查。其中,上海权重为55%,北京为45%,评价主要来自第三方机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将报告的10项指标排名做成雷达图,排名越靠后代表该领域相对营商环境越差。从右图可以看出,我国除在执行合同、登记财产、办理破产和获得信贷等少数指标上为加分项,其余六大指标均处于中下游水平,亟待改进。

  

  办理施工许可表现最差。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172,表现为中国企业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难度大、流程多、耗时长、成本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京沪两地企业如想合法建设仓库共需经历23个步骤,平均耗时247.1天,办理许可费用更是高达仓库建设成本的7.8%。而对比在新西兰建设一座同样仓库,仅需11个流程,平均耗时93天,办理许可花费为建设成本的2.3%。

  纳税问题突出。中国在纳税领域排名第130位。我国企业每年需缴税9次,纳税总耗时平均长达207小时,纳税总额更是占到企业总利润的67.3%。对比单项排名第一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同样的中型企业每年只需纳税4次,平均耗时12小时,税额仅占企业利润的15.9%。此外,中国在退税流程、时间、纠错、审计等税后服务事项上的总体表现也非常堪忧,得分仅49.08分(总分100分)。

  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足。中国这一指标排名为119名,不仅低于亚太平均水平,甚至远逊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第4名)、巴西(第43名)和俄罗斯(第51名)。在董事责任程度指数、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指数、股东权利指数的得分,仅仅分别为1分、2分和3分(总分10分),纠纷调解指数和股东治理指数最终分获5分和4.7分,得分均比较低。

  电力获得困难重重。中国在这一指标排名第98名。虽然中国在供电稳定性和电费透明度上表现良好,得分6分(总分8分);但电力获取难度较大,一个标准化仓库获得供电平均需要5.5个流程,耗时143.2天,花费高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6%,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其他金砖国家。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获得电力的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的整体营商环境。

  开展跨境贸易仍存难度。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排名为97名。报告显示,中国出口货物边界合规平均所需时间为25.9小时,花费484.1美元;出口单证合规需耗时21.2小时,花费84.6美元。进口货物边界合规所需时间为92.3小时,花费745美元;进口单证合规需耗时65.7小时,花费170.9美元。而单项排名第一的奥地利,进出口平均仅耗时1小时,无任何花费。可见我国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还需更多的重视与推动。

  开办企业程序仍需精简。经过商事制度改革,中国在开办企业方面的排名已提升至第93名,处于中等水平。不过排名第一的新西兰开办企业仅需1步,平均耗时0.5天,花费仅为人均收入的0.3%。相比之下,我国开办企业的程序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近五年来,尽管在国内商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为何我国的营商环境排名没有太大变动?除了上述反映的我国商业环境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没有主动匹配对接世行的考核指标。如果我们只是向世行介绍改革进程中的具体做法,而没有辅之以制度的保障与支撑,则无法得分。世行评估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做法经常会改变,只有规则才是相对稳定可靠的。因而,应对世行评估,我们必须的有放矢。二是没有很好地重视和配合世行的调研评估。世行专家对十个领域的打分,均采取“问”与“查”的 方式来进行。由于问卷调查自身所涉及概念含混,加之内容广泛、篇幅过大、问卷翻译不够准确、参与调查人数的专业能力制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调查获得的数据质量不高,偏离客观实际的倾向比较明显。三是报告的评估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世行报告的评分者中,外企、律所和咨询公司等占比较高;国家排名仅由1-2个城市的数据组成;对于监管的质量重视不够;没有注意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监管中的差异性等,这些设计都显得不够科学。

  我国这些年来的“放管服”、“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没有切实地转换为有效得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没有完成语言的转换,政府文件中“穿靴戴帽”的内容太多,遮蔽了干货,无法针对世行的问题做出切中肯綮的回应。——编者注二、国际上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借鉴 1、外贸投资政策开放透明

  

  

  新西兰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没有税收、贷款等差别对待政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从业人员文化程度高、外贸管制较为宽松、资金自由流动不受阻碍、实行单一税制、税率享受最佳优惠、研发成本100%免税、平均关税全世界最低等条件使其吸引外资的优势大增。新加坡在投资准入方面,实行自由港政策,对其他外商投资企业限制甚少。在金融领域方面,新加坡具备自由、开放、宽松的外汇管理体制和金融制度,没有外汇管制,各种形式的合法收入均可自由进出自贸区。韩国已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FTA协议,建立了覆盖全球的FTA 网络体系,最近还建立了釜山自由贸易港区。对个人、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大部分外汇交易都实行自由化,对资本项下的外汇交易实行“自由原则”的管理方式。通过税收减免、租赁减免、现金支援、雇佣支援等制度法规提升整体投资环境。中国香港在投资准入方面,不存在投资贸易限制,对各地商家一视同仁,不设外汇管制,企业或行业的拥有权无国籍限制等。印度绝大多数行业的投资执行自动批准程序。基础设施建设、采矿业、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外商持股比例均可达100%。印度政府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公司实体及非公司实体。以税收、土地、用电优惠等手段大力发展经济特区建设、出口定向型工业区、自由贸易仓储区,促进出口,发展本国制造业。

  2、税收体制成熟完备

  新西兰实行中央集权型税收管理权限,税制以直接税为主,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为67.2:32.8。据IMF统计,各类税收收入在新西兰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依次是:所得利润资本收益税占64.8%,国内货物与劳务税占30.4%,国际贸易与交易税占2.4%,工薪税占1.6%,财产税占0.8%。新加坡政府实施较低的税负制度,优惠程度位居全球第5。新加坡企业所得税税率仅为17% 。其中,自贸区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仅为5%~10%。增值税(外贸以及离岸贸易免征增值税或者退税) 起征点是100 万新币,税率7%。此外,新加坡还通过各种计划鼓励投资,给予企业投资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韩国企业对来源于韩国的所得实行13% 和25% 两档累进税率,对投资包括高新技术产业467项以及配套服务产业111项等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中国香港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而稳定,征收管理严格。香港税制单一,只需缴纳16.5%的企业所得税,没有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他税种。其中,离岸收入、股息、利息、资本性收益都是无需缴税的收入。印度在过去的一年中,莫迪政府实施了两项巨大的改革,一是替换印度大额面值的现金禁令;二是推行新的国家税收制度商品与服务税(GST),新税制的税率分为5%、12%、18%及28%,把印度500多种复杂的地方和联邦税种统一到一个单一税种中。

  3、政府效率高效便捷

  据报告中的开办企业指标显示,新西兰政府的办公效率排名第1位,开办企业注册时间仅需0.5天,比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少8天,且成本仅占人均国民收入的0.3%,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工作效率进行了评比,新西兰拥有世界上第6高效的政府。新加坡在企业注册方面,实现全程电子化,成立公司最快可在24小时内拿到执照。项目审批方面,成立负责审批的经济发展局,一项外国投资项目从申请到批准设厂只需要10~20天。业务办理方面,与进口、

  出口贸易有关的全部手续均可通过网络处理,实现一站式的“单一窗口”服务。便民服务方面,可为市民提供医疗保健、商务、法律法规等200 项以上的电子政务服务。在市场监管方面,搭建了跨部门服务平台,为政府全面掌握企业信息提供了重要信息基础。中国香港实行“小政府、大市场”的不干预政策,将政府职能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注册条件宽松,对注册资本无任何限制;企业注册手续简单,只需3个步骤就能拿到公司执照; 注册效率高,6个工作日内可发出公司注册证书,1个月内再到税务局商业登记署即可办理商业登记证开业;企业设立银行户口、申请调派或在港聘请员工以及寻找办公地点均可寻求政府有关部门协助。

  4、法治环境不断完善

  新西兰政府对外资监管政策较为透明,基本上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对相关敏感行业和领域进行监管。新西兰《商业法》、《公平交易法》、《消费者保护法》等包含反垄断条款,防止市场竞争者形成垄断。新加坡建立了规范市场行为的《竞争法案》,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包括《专利法案》、《商标法案》、《注册商标设计法》和《版权法》等,配合健全和公正的司法审判系统,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人才、劳动者权利保护、鼓励移民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韩国不断简化开办企业和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方面的办事及监管程序,减轻企业的负担,对保护投资者的产权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香港法制健全透明公开,司法完全独立,享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各类调解及仲裁服务广受国际信赖,所做的各类裁判在全球多个不同司法辖区内具有效力。其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反腐制度,是企业公平运行的制度保障。俄罗斯普京政府近年来大力整治贪腐及不作为现象。俄罗斯的反腐败法律为本国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俄罗斯反腐败法》中确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和机制。

  5、高度重视接轨评估

  自世界银行进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之后,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各

  国为了吸引外资和发展经济,都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过去10多年中,全球180个经济体总共实行了近2000多项监管规定改革。印度莫迪政府自上任起就宣布了要在经商环境上取得进步的目标,种种改革不断推进。印度从2015年第142位,跃升至2018年100名,是营商环境进步最大的经济体。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签发总统令,指示政府采取措施提升俄罗斯在世行营商便利度排名的位次。俄罗斯迅速从2015年第62位跃升为2018年第35名。

  三、近期国内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与实践 

  在去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他同时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北京市率先响应,于9月份印发《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推出26项改革举措。其他省市也积极出台相关措施,一场自上而下、关乎优化营商环境的“战役”加力升级。

  1、上海: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指南”。2017年12月24日,上海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会议发布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成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指南”。《方案》明确,今年,相关领域的短板弱项明显改善,部分领域达到国际标准的先进水平;到2020年,各领域便利度要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上海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聚焦制度环境建设、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结合上海实际,《行动方案》从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市场运行秩序、创新创业环境、政府经济治理水平、法制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24项改革任务。其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

  利化自由方面亮点颇多,包括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制度,在浦东新区推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加强监管中提高金融开放水平,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适用范围;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重点完善告知承诺准入管理,减少政府核准事项;加快推进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压缩进口环节通关时间三分之一。

  抓好“一个核心、五个着力点”。上海市市长应勇在部署工作时指出,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要抓好“一个核心、五个着力点”。“一个核心”,就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五个着力点”,一是要着力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把更多先行先试举措放在自贸试验区探索试验,力争有更大突破。二是着力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进“一照通办、一码通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三是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市场准入、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等审批办理,制订实施十大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四是着力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做到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市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五是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更加有效维护市场秩序。2018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应勇指出,2018年将努力让上海拥有一个行政审批最少、收费最少、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营商环境的新高地。

  很快,上海就拿出了扎实的行动举措。1月29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再取消和调整87项行政审批。其中,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有55项,与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创业的联系比较紧密。调整的32项行政审批事项,主要涉及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清理规范。2月1日,上海税务部门对新办企业涉税事项流程办理进行改革,将10个相关流程的办理时间从最少3天缩短至当天平均30分钟办结。——编者注进一步深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该办法实施前,所有项目审批时间105个工作日。改革后,实行分类审批,审批时间最短15个工作日,最长48个工作日。同时,设计方案审核阶段征询的审批部门由7家减少到3家,取消总体设计文件征询,消防、抗震、民防、水务、卫生等5家审批部门在施工图审查阶段实行数字化“多图联审”。此外,通过采取“流程再造、分类审批、提前介入、告知承诺、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等举措,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审批成本,实现“一事不两跑、一事不两批”。

  

  上海市各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商、税务和审批程序上做了细致的优化调整工作。2018年以来,上海各区也迎来了相关政策出台的集中“爆发期”。其中,浦东新区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多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017年12月25日,浦东新区发布《浦东新区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方案》,对标世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办理施工许可的最高标准,大幅缩短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全流程时间。今年1月2日又打出“改革组合拳”,对标世界速度推出“四个集中一次办成”。今年1月9日,浦东再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其中的“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一视同仁、一照多址”等多条举措为国内首创。整体来看,各区出台的政策基本围绕着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审批、监管与服务方面要求提高能级,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浙江: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绩亮眼。 针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浙江省于2016年12月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上,首次提出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一件事情,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从受理申请到形成办理结果全过程只需一次上门或零上门。“最多跑一次”已进行一年,浙江亮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数据显示,2017年,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66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达到755项,县(市、区)平均达到656项,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4.7%。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浙江在“最多跑一次”改革进程中的不断发力:全面梳理和规范各类办事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证通办”。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互联互通,省级部门打通信息孤岛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推进事项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省市县50%以上的事项开通了网上办理。

  改革在路上: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今年年初浙江省在全面深化改革大会提出,要紧紧扭住“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推动这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会议提出,要瞄准焦点,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这一改革主入口上持续加力;要打通堵点,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上持续加力;要突破难点,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持续加力;要聚焦热点,在商事制度改革上持续加力。在拓展外延方面,浙江明确了今年的三个重点方向,即在事项上拓展,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在层级上拓展,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

  建设,全面推行村(社区)代办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最多跑一次”改革全覆盖;在机构上拓展,向涉政中介机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延伸,提高全社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针对改革质量的提升,会议提出了四个“减”字,即减事项、减次数、减材料、减时间,通过标准化制度化使“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年底前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实现“一次办结”,其中80%以上开通网上办理,5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加快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由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受理、相关部门由发改部门代跑、环评能评等审批中间环节由职能部门代办,年底前全面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

  3、广东:“外资十条”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2017年12月4日,广东省公布《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外资十条”)。放宽投资新能源汽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外资十条”围绕实体经济这条主线,聚焦优质外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经济、研发创新,提出扩大关键领域对外开放。广东放开30%的限制外商投资产业,制造业领域放开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外资股比限制;服务业领域取消船舶设计、支线和通用飞机维修等的外资股比限制;金融业领域放宽外商投资银行等外资股比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等。“15%税率”优惠政策扩至全省。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由广州、深圳扩大到全省范围。世界500强新设研发机构“一项目一议”重点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和法人机构与本地居民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对于世界500强企业等在广东新设的外资研发机构,采取一项目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机构进口科研仪器设备,还可以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龙头企业总部用地指标省市共同支持。“外资十条”的用地政策源于“实体经济十条”,又高于“实体经济十条”。对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省市共同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以省的备用指标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外资企业用地,防止市县用地指标不足。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兴办众创空间,5年内可按原用途及权利使用土地。重点外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直通车”制度。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对经过认定的重点企业从“提供高效的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与维权指导”、“畅通知识产权维权渠道”和“强化专利行政保护”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另外,建设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制定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规范。新设地区总部最高奖1亿元。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或地区总部最高奖励1亿元。地区总部对省级财政年度贡献首次超过1亿元的,按照其当年对省级财政贡献量的3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1亿元。外商高管获人才“优粤卡”。外企高管等7类人才纳为“优粤卡”服务对象,扩大“优粤卡”使用领域。“优粤卡”持有人及其亲人享受当地人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待遇。持“优粤卡”外籍人员可优先推荐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自贸区开展“NRA+”试点。支持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本外币全口径跨境双向融资,在2倍净资产的外债额度内获得本外币融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区内和境外发行债券,允许其将境外发债资金回流作为资本金使用。跨国公司可选择在自贸区成立的成员企业作为主办企业,组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

  4、深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2月,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对标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并充分学习借鉴北京、上海、香港的好经验好做法,从贸易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发展环境、政务环境、绿

  色发展环境和法治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20大改革举措、126个政策点,着力率先营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结合深圳实际,以解决企业和群众最突出、最现实、最关切的问题为突破口,着力突出含金量和获得感,着力在创新上求突破,努力做一些国家需要地方去闯去试的事项。

  为企业“减负”约1300亿元。深圳企业反映较突出的成本上升问题在《若干措施》中得到了不少回应。《若干措施》提出要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税费负担,预计能为企业减负高达约1300亿元。比如,降低用电成本,落实输配电价改革措施,合理调降广东电网趸售深圳电量和电价,推进本市企业参与南方电网区域内跨省自主购电并直接结算,实现工商业用电成本下降10%。

  探索设立100亿元中试创新基金。《若干措施》对创新的支持不仅力度更大,而且更为全面。比如,创新中经常会碰到单个产品创新没有问题,但一旦规模化生产就会出现问题,针对此,《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探索设立100亿元中试创新基金,支持中试基地、中试生产线建设,加快推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除此之外,《若干措施》还创新提出实施创新验证计划,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立“创新验证中心”,联合专业机构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提供创业孵化、投融资管理全流程服务。

  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机制。在目前深圳的营商环境中,高房价一直被诟病,也是不少企业引进人才时遇到的难题之一。《若干措施》在以前出台的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措施和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提出了更加优惠的人才住房政策。比如,《若干措施》规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优先承租人才住房,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人才住房。同时,探索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制度,以及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机制等。

  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要点

  营造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 从打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突出深港金融合作、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通关监管改革4个方面,提出了30个政策点。比如针对进一步提高货物通关效率问题,全面推广报关报检“并联”等通关改革举措,实现企业“一点报关/报检,全域验放”。争取压缩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1/3以上。

  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 从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提供更全面的创新支持等5个方面,提出了35个政策点。比如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地难、成本高的问题,提出经批准利用已建成工业园区内剩余用地增加自用生产性工业厂房及相应辅助设施的,不计收地价。

  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从实施更优惠的人才住房政策、为海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外籍人才签证和工作便利度3个方面提出了16个政策点。比如针对人才反映强烈的住房问题,提出探索实行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等4项举措。

  营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从推进更深层次政务服务管理改革、打造信用建设示范城市两个方面,提出了7个政策点。比如针对行政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的问题,提出以“信息技术+制度创新”为基础,对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税费缴纳、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水气供应等6类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营造更美丽更宜居的绿色发展环境 从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两个方面,提出了19个政策点。比如针对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强烈的问题,提出探索建立环保法庭,制定自然岸线控制和海洋生态红线管理规定,打造“世界著名花城”。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从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建立更加规范的涉企执法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19个政策点。比如针对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现象,提出制定知识产权特区法规,率先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措施。 

  

  

  5、河北: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聚焦当下河北营商环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

  行政审批事项集中统一办理,确保“两集中、两到位”。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优化政务环境的首要任务,也是条例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集中统一办理,确保“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是行政审批部门应将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科(室、处),并向本级政府服务大厅集中。“两到位”是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权限要真正落实在政府服务大厅,旨在避免服务窗口只是收收材料、摆摆样子,实际审批工作在大厅之外循环的现象。

  建立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和承诺办结制度,实行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激励先进企业落户河北,推进和保障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是制定条例的初衷之一。为此,条例规定,建立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和承诺办结制度,实行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压缩审批时限,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

  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检查人员随机选派,并及时公布检查、处理结果。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各类检查名目太多,重复检查,企业应接不暇,严重干扰了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此,条例明确实施监督检查采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检查人员随机选派的方式,并及时公布检查、处理结果,积极推进合并和联合检查,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牟取非法利益。

  四、对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北京目前的营商环境在全国范围来说是排在前列的,但是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以及国内其他省市对照来看,仍有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为此,应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智慧政务”建设为重要抓手,稳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26条措施的贯彻实施,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

  1、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构建完善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是对营商环境进行测度的重要尝试,也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各国十分重视。综合来看,该报告一方面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对全球投资者影响较大。由于世界银行选取京沪作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数据采集点,因此,学习借鉴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改进我市营商环境,可以大幅提升我国的排名,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进一步简化施工许可的流程、强化建设质量控制的制度和法律、优化企业纳税手续与服务、缩减获得电力的流程、时间和费用等,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市的整体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有先进而丰富的国际经验,也有鲜活可见的国内省市实践探索。我市应在 “优化营商环境26条措施”等系列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市营商环境现状、特点和不足,对照国内外先进经验,细化营商环境指标研究,加大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调研,从企业端多聆听需求的声音,以进一步完善我市营商环境政策体系。

  2、构建强有力的部门间协调机制,促进政务信息共享

  改善营商环境,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的权限调整、具体文件的执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间协调机制,着力解决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基础设施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问题,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充分合作,使各部门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以强烈的改革共同体意识,实现部门间规章制度对接和流程整合,倒逼投资审批、市场准入、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改革,从制度层面推动“流程优化、业务协同”。

  同时,数据资源的归集和共享是实现改革的基础和关键。为此,应加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政务服务不断改进的“数字引擎”。 杭州的做法就是成立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制订数据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发布《政务数据归集共享目录》,联合阿里云等13家企业共同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等。通过数据推送、接口调用,推动一个数据用到底,做到数据互认共享。去年12月,中央网信办联合五部门在北京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这也将为我市全面深化政务大数据共享开放与优化运用带来新的机遇。

  3、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如何,也即政商关系。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第一次用“亲”和“清”两个字精辟概括并系统阐述了新型政商关系。近期发生的多次企业家网络陈情事件,表明如何建立和评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紧迫问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需要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根本前提。二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监管好行政权力。对市场、企业、社会的“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服务”要更包容、更及时。要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同时,政府应该有产品经理意识,应该注重“用户体验”。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重点是衡量企业家的感受,市场主体的感受”。应改革政府考核评价机制,从政府内部考核导向转变为“市场主体评价导向”,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建立基层政府与决策部门间有效的改革反馈路径,建立健全基层信息反馈机制,赋予企业通畅的诉求反馈渠道,让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企业切实获得政策的红利。

  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17)”,对中国285个城市的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进行排名。在全国285个城市中,前五名分别为:东莞、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在31个省区市的健康指数排名中,上海第一,北京、浙江分列二三位。在清白指数方面,北京排名首位。但在亲近指数方面,北京未进前十位。——编者注

  (编辑:胡慧璟、洪旭)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