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银行业打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018-01-17 10:17   来源:京信网

  继年初银监会连发三文,针对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股权和委托贷款发布管理办法或征求意见后,银监会近日再印发4号文,在全面系统梳理现有监管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意见和工作要点,建立长效机制,坚决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

  一、银监会密集出台强监管防风险文件 

  进入2018年,我国金融监管延续高压加码态势。1月5日,银监会连续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1月6日,《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下发。1月13日,银监会再放大招,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并配套发布《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意见》和《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

  大额风险暴露范围升级,同业业务授信管理加强。新发布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范围,从原先单纯信贷业务拓宽至几乎所有银行授信业务,银行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一起纳入风险暴露监管框架。此次文件对单一和关联客户的定义做了进一步明确和分类,并加强对同业客户授信要求。 

  

  

  加强对主要股东行为管理,严格金融产品持股要求。《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股东入股银行的资金必须为自有资金,重点聚焦主要股东。在参控股银行数量方面,要求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参股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股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在金融产品持股方面的规定也较为严格。委托贷款管理去通道去非标意图明确。《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弥补了委托贷款管理制度的监管短板,该文件对于贷款资金来源和用途做了严格限制,要求委托人必须以自有资金委托贷款,去通道业务、去非标准化业务、引导委托贷款业务回归本源的意图明确。

  围绕8个方面22条要点全面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明确了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各部门职责,明确了2018年将重点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主要问题。要点将银监会2018年工作重点的8个方面共22条要点全面披露,将监管重心定位于防范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二、建立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长效机制 

  银监会本轮出台的密集性文件能够继续弥补监管短板,形成强监管长效机制,为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当前,金融风险高发多发态势依然复杂严峻,市场乱象生成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的任务仍很艰巨。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的一项常态化重点工作。银监会将落实强监管的政策导向,充分考虑到金融市场的敏感性、脆弱性和外部性,合理把握力度和节奏。同时,总的来看,当前金融创新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是过多过度,而是相对不足。银监会将鼓励银行业发展那些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创新业务,同时,也列出明令禁止的负面清单,对于以套利为主要目的的“伪创新”,坚决予以整治和取缔,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让套利者无利可图。在政策出台对银行业的影响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经营理念是以发展为主,对风险防控和合规经营有所忽视,造成潜在风险积累。不断出现“资产荒”、“负债荒”,这主要由银行快速扩张规模和利润所驱使,银行的发展理念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这种“荒”更多是预期差异带来的心慌,监管强化将逐步打消银行过去不切实际的、过度盲目扩张的预期和倾向。银行逐步适应监管环境,也会树立起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向经营管理、防风险要效益,度过强监管阵痛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7年,银监会针对银行业市场乱象组织开展了“三三四十”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各级监管机构发现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处罚金额和行政处罚责任人数创历史纪录。全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547名,对270名相关责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编者注三、2018年强监管防风险整治将更深入 

  

  2018年防风险、强监管的大幕已经拉开,今年仍将是监管趋严的一年,监管层深入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更加坚定。一方面,政策将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以及影子银行作为2018年整治重点,继续推进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抓住公司治理这个基础,加强对股东穿透式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将严查“阳奉阴违”或选择性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要求等行为,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编辑:胡慧璟)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