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

2017-07-11 13:31   来源:京信网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通货膨胀水平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物价水平整体温和,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也为宏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和环境。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同时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项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一、以多种工具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在衡量“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参考维度上,中金所研究员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衡量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可观测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M2增速是否相对稳定,而非大起大落;二是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是否总体保持相对稳定。谈到具体指标,长江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孙超表示,从期限上看,较短期限可通过隔夜回购利率(DR001)、7天回购利率(DR007)、14天回购利率(DR014)水平来观察资金面态势,其中7天回购利率是央行最关注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锚;而中长期观测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为3个月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另外1个月、3个月和1年期的存单利率也可作为中长期观测流动性水平的参考。

  

  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赵庆明认为,在工具方面预计仍将保持前期风格,主要是综合利用正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以及MLF、PSL、SLF等适时适度调节流动性以及货币市场利率。“当然,也不排除通过降准的方式释放流动性。”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前期没有采用降准方式主要是考虑到这一操作可能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而目前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相关的市场担忧情绪正在下降,用降准的方式替代正在不断扩大的MLF规模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会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会延续前期特点,继续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引导各方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

  二、“防风险、去杠杆、抑泡沫”主基调延续 7月4日,央行公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风险和监管两个字眼在《报告》中频现,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已成为政策考量的重要因素。

  

  今年上半年,央行通过多种手段来“倒逼”过度投机的金融机构降杠杆。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MLF利率有所上行,释放了中性趋紧的信号。另一方面,央行从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在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这也是其落实防风险和去杠杆要求、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在今年4月,银监会也发布了多个重磅监管文件并启动现场检查,剑指金融机构的一些过度扩张和违规行为,金融机构的杠杆操作、同业扩张、监管套利等行为也由此受到约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有明显上行。5月,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8%,较去年12月的2.44%上行44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2%,较去年12月的2.56%上行36个基点。——编者注 

  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去杠杆成效初显。5月末M2同比增长9.6%,首次跌破10%,创下历史新低。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监管逐步加强,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表现在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5月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同比少增1.42万亿元,下拉M2增速约1个百分点。货币持有主体的变化对此也有所印证:5月末金融体系持有的M2仅增长0.7%,比整体M2增速低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5%,比整体M2增速高0.9个百分点。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

  “金融去杠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杠杆率并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指标,在监管政策未实质性落地抑或经济出现显著下滑前,预计一段时间内去杠杆政策仍会继续。”孙超表示,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影响仍较可控。“金融去杠杆的效果已经显现,未来可能继续推进,但可能我们还需更加兼顾市场稳定。”赵庆明表示。

  三、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中性、不松不紧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指出,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报告》也指出,要继续落实“三去一补一降”各项决策部署,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优化政策组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鉴于全年经济大幅下行压力并不大,政策具备较大腾挪空间,货币政策仍将稳健中性、不松不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则进一步解释了“不松也不紧”:所谓“不紧”,是指货币政策要支持经济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所谓“不松”,是指货币政策不能太松,否则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将很难被去掉。

  2017年,央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前者主要针对总需求管理,旨在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后者针对金融体系本身,抑制杠杆过度扩张和顺周期行为,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编者注上半年已经过去,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中不断完善,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更加到位,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显著提高,这有助于为下半年的经济金融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编辑:任哲)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