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央行货币政策明确去杠杆主旋律

2017-02-15 17:23   来源:京信网

  今年以来,央行接二连三将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用于投放流动性的常用工具挨个“加价”,资金利率全线上调。这表明了央行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金融系统去杠杆和防风险的决心。

  一、央行全面上调货币市场利率

  春节前夕,央行推出了临时流动性便利(TLF),并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10个基点。这是MLF操作历史上的首次上调利率,也是近六年以来政策利率首次上调。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央行上调了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在公开市场业务(OMO)操作中,逆回购招标利率同步上扬,较节前上调10个基点。从短期利率到中期利率,从公开市场操作到“一对一”操作,货币市场利率全面上调。

 

  随着公开市场操作以及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创新与频繁使用,央行在调节市场短期流动性、缓和关键时点流动性紧张以及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波动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从近期看,央行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中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普涨;二是隔夜利率上调更多;三是对不达标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加惩罚性措施。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看出,此轮操作央行转向了更加灵活、刺激更加温和的工具来调节货币市场操作利率和流动性。

  二、货币新政意在防风险去杠杆

  政策利率的全面上调,是顺势而为、市场导向的结果。一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通胀预期仍存,就业市场保持强劲,为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提供支持。二是短期利率保持高位,有必要适度提高政策利率,减少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利差。三是保持利率走廊稳定,避免预期紊乱和期限套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在逐渐上行,国际市场利率也在总体上行,若央行仍保持此前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则容易产生金融机构从央行借钱套取利差的投机行为。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央行此举更是意在加大金融去杠杆的力度,继续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一是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来推动金融领域去杠杆,彰显央行坚决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二是通过货币市场操作利率调整,控制银行信贷过快增长,缓解后续通胀压力。三是美联储已开启加息周期,提前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有助于缓解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此外,控制地产泡沫也有必要引导利率适当上行。考虑到去年12月份信贷规模仍然较大和地产投资再创新高,货币政策有必要通过适当引导中长期利率上行,以抑制地产泡沫继续上升。

  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占比高达21.66%。2017年2月,逆回购预计到期金额为17300亿元,MLF预计到期4000亿元。有机构分析认为,在资金大量到期的情况下,上调利率将全面提高银行体系从央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去金融同业杠杆势在必行。——编者注 

  三、当前尚不具备全面加息条件

  尽管2017年可能会存在一些货币政策向紧调整的需求,但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尚不具备全面加息的基础和条件,维持基准利率稳定是大概率事件。央行调整货币市场的利率,而非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目前我国经济还在底部,进出口和民间投资依然低迷,企稳迹象尚不明显。二是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对实体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将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从信贷结构看,2016年新增信贷中近一半为住户部门贷款,若此时加息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过大冲击。

  有分析也将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调解读为变相“加息”。事实上,二者之间仍有区别。“加息”是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带有较强的主动调控意图,信号意义强烈;而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调整的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目前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约为总负债的3%,直接影响有限。而逆回购中标利率上行,主要由市场决定。——编者注 

  因此,此次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行,主要是为了向市场传递去杠杆和防风险的信号预期,给市场参与方预留缓冲时间和整改机会,在去杠杆的同时注重防范风险。相对而言,货币市场操作工具是更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目前全面加息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调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比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更为合适。

  四、未来货币政策或将更加审慎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今年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在描述2017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的同时,还用了“更加审慎”的提法。她指出,要综合运用价量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仍会很谨慎,很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方面要看国内金融市场的反应,另一方面要看实体经济的走势,此外还要关注美联储加息进程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应贸然采取过大举动。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正从数量型为主逐步向价格型为主转型,货币政策实施越来越注重发挥市场利率的作用,货币政策框架和工具体系逐步走向健全和完善。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越来越完备,最终会形成以利率变化引导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理性投资、防范风险的良好机制。(编辑:胡慧璟)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