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多地因城施策为楼市降温

2016-10-19 15:47   来源:京信网

  针对近期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高烧不退的局面,九月以来,全国二十多座热点城市因城精准施策,集中性出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新政策,从限购、限贷、土地供应、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调节,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维护经济的稳健运行。

  一、需求端:限购限贷

  各城出台限购限贷措施抑制房产投资投机。一线城市中,京沪深三地限购中目前对社保缴纳及纳税年限要求均为5年,广州则为3年,二套房首付比例均上升至70%的高限。二线城市中,苏州、南京、合肥、厦门对于非本地户籍购买首套房均提出社保或纳税年限要求,二套房首付比例也可与一线城市比肩。其中南京、苏州要求有1套房未结清贷款的再购房者首付比例不低于80%,达到目前各城市限贷政策的最高限。限购多数为限制外地户籍购买1套房、本地户籍购买2套房,限贷则要求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40%。同时限购限贷政策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细化,如厦门此次将限购标准扩大为限制购买180平米及以下住房,这表明政策主要发力于抑制投资投机需求。

  

  二、供应端:增加土地供应

  各城因“地”制宜,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增加中小户型市场供应。一线城市未来中小户型将迎来一批供应高潮。北京、深圳重启“90/70”政策,而上海3月已有同样政策出台。其中,北京决定下属每一区县拿出10万平方米用于建设1300套自住型商品房。此外,北京还试点采取限定销售价格并将其作为土地招拍挂条件的措施。二线城市中,设定土地出让指导价、提高土地竞买条件,包括竞配建、竞自持、竞保障房、要求现房销售等,都成为各地控制地价过快上涨的主要手段。在地价房价过快上涨的二线城市中,厦门也重提“90/70”政策,加大中小套型供应,南京、苏州更是提出“现场摇号”、“一次报价出让”等方式限制地价高企。

  三、资金端:加强监管和市场规范

  目前,国内监管机构正在计划进一步收紧对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的监管。包括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在内的三个部门拟联手打击楼市投机性资金以及涉及土地交易的违规资金,控制信贷增长。如房地产企业债发行的收紧,对首付贷、抵押贷等市场的清理、对个人按揭贷款的实质审查等。中央层面,早在4月,银监会、科技部、央行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投贷联动可以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其本身对所投项目的严格审核就是对信贷增长的控制。地方层面,北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对商品房价增长做限定;上海银监局下发相关文件明确严查土地款融资,积极开展土地交易资金监管工作。此外,房地产市场整顿规范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杭州、深圳等地依法查处散布谣言、恶意宣传炒作,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对涉嫌违法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贷联动”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信贷投放”与本集团设立的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相关制度安排,由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实现科创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的融资模式。投贷联动的融资模式是一项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金融制度改革和创新。——编者注 

  四、未来:楼市健康发展是重点

  此轮各地房地产调控新政出台后,楼市价格和成交量均得到了合理控制。长江证券研报显示,过去一周覆盖的45个城市楼市共成交711.29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5.76%。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下降56.87%;二线城市环比下降33.75%;三线城市环比下降26.16%。一、二、三线城市楼市库存环比分别下降3.21%、1.84%和0.43%,同比分别下降21.96%、19.65%和7.77%。

  楼市新政出台后,多个热点城市房产量价得到了有效抑制。数据显示,北京十月上旬新建住宅网签量环比下降68.7%,二手房网签量环比下降65.7%;上海黄金周期间新房成交量同比减少26.5%;深圳二手房房价报价指数下调了10%;武汉国庆期间楼市成交呈现过山车;天津楼市十月以来量价齐跌;南京成交量下降三成多。国泰君安专家认为,从以往历史来看,货币政策是房价能否迎来阶段性拐点的重要因素。——编者注 

  市场认为,此轮调控并非是要打压房地产市场本身,而是要倒逼各地将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题。同时,监管层也频频表态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认为住房需求将呈增长态势。因此,本轮限购政策出台的目的在于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防范房地产相关信贷风险,稳定购房情绪、稳定房价,促进楼市健康发展。而从中长期看,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人口集聚能力是决定当地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内生力量,未来楼市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注重点。(编辑:胡慧璟)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