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导航 > 京信观察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啃“硬骨头”

2016-08-09 16:12   来源:京信网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在党中央的表述中第一次使用“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在如此高级别的会议上专门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出了一种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意义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收入达中等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相对稳定的居民群体。中等收入人群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仍然偏低。较大规模比重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和主导力量,能够缓冲和调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的社会矛盾冲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6.5万元/人(2010年不变价)。依此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致为23%-25%,规模约为3亿人,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的实地调研结果相一致,与习总书记在中美企业家投资座谈会上提到的中等收入人群现状规模相一致。——编者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伴随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发展动力转换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进入中高速,经济结构矛盾凸显,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动力减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宋扬也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对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重要作用。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挑战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和壮大。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指出,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压低了人力资本回报和劳动力要素价格,直接制约了大多数普通工薪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尤其现在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社会等体制存在的问题关联,这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难度会更大。

  北京大学年初公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则更加明确指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近3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现在的0.45以上。该报告还称,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5扩大到2012年的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编者注 

  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张。尽管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负面影响,加之基于户籍制度、社会公共福利政策的区别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中等收入群体在城乡之间分布仍然极不均衡。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和壮大。苏海南指出,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比重大,劳动者收入低,从中发展中等收入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产业中,蓝领岗位人员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工资收入大都处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下,而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人才教育、培育提出更多考题;第三产业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偏慢,服务业人员大多数工资收入不高,如何提高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关系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效果。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

  国家定位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政策支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项工作提到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位置。同时,总书记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六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必须加强产权保护。这为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力促“橄榄形”社会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六维路径。迟福林建议,应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国家战略,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制定专项国家规划。

  深化改革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直接支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制度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提出,要加快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科技体制以及土地制度改革,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社会流动,提高科研人员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益。苏海南提出,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包括改革完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根据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调整收入和财产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和劳动报酬比重,能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逐步形成,为“扩中”提供直接支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社保学会会长郑功成提出,应坚守责任合理分担和群体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障本色,尽快促使法定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定型,真正构建起责任边界清晰、分工明确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私人财产(包括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保护,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这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确保其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编辑:赖紫薇)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