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区县行政措施 > 平谷区行政措施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颁布日期:2006年03月24日 实施日期:2006年03月24日 颁布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公司:
  《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是区政府确定的13项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已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各单位要加强研究,结合本部门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和谐平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为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和谐平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一)“十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平谷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一二六”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1.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制订并实施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意见》、《平谷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二是区、镇、村三级科技领导体系日趋完善。加大了全区科技工作的领导力度,科技管理工作被纳入乡镇党委责任目标考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科技的局面;三是科技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初步形成。贯彻北京市有关政策,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技投入逐年增长,2004年区财政科技经费560万元,全区科技投入总量达1.2亿元,仅高新技术企业就投入4100万元。
  2.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依托首都科技资源,积极整合、优化、合理配置科技要素,推进科技工作从项目管理向资源管理转变,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平谷发展的竞争优势,科技逐渐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渗透。“十五”期间,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92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717项(个),表彰奖励科技成果44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重奖平谷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获得者6名,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软科学课题研究、千万元以上科技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科技综合管理工作在全市评比中连续五年名列前茅。
  3.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3家,其中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东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区初具规模。新材料、新医药、现代制造业和环保四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产值、税收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五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3.9亿元,工业总产值46.6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5亿元,工业总产值23.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推动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4.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生产比例逐步提高,树立了“平谷桃”品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科技大院、远程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百、千、万”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绿色证书持有者逾2万人;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全区已发育各类科技服务组织306个,培育了“胜泉康汇”等品牌,在科技推广、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处于郊区领先地位。认真遵循“实用、实效、实际”的基本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试点建设阶段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迈入整体推进的第三阶段,信息技术渗透到政府、教育、农业、企业和社区等诸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城域网,27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缆到村;自主开发了一批应用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初步构建了“数字平谷-数字乡镇-网络村”的区域信息化层次结构,建成了103个信息服务站点、远程教育基地、网络村、数字家园等不同模式的农村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政府数字化管理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区通过验收。
  6.科普工作法制化、社会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平谷区大力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建立了平谷区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自2002年区级财政科普人均经费达到1元,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形成;建成13个国家、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建成京郊面积最大的世纪广场电子显示屏和首家天文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形式不断创新,积极开展科普进企业、进社区、网上科普和科技周、科普之春、学生科技节等系列科普活动,群众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意识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二)“十五”科技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平谷区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科技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依靠科技进步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和信息化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代表一个地区科技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持有量还很低,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传统产业的要素闲置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短缺同时存在;信息资源缺乏整合,信息化技术应用普及不够深入等。
  (三)科技发展环境分析。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平谷的重要阶段。一是北京市把平谷确定为北京市东北部重要的绿色天然屏障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平谷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平谷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唐三角区的重要节点,可以充分吸引、集聚周边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等;三是市政府正式确定建设京平高速公路,将成为拉动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知识立区”和循环经济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思路:围绕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经济竞争力为主线,有机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民间三个层面的科技资源,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建设数字平谷、生态平谷为重点,积极构建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三)基本目标:
  ——以创建北京市综合技术示范区为主线,力争到“十一五”末,科技进步要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5%。
  ——政府科技投入依法持续增长。科技三项经费要确保达到财政本级预算支出的1.3%;区级财政科普经费要达到人均2元的水平;要逐步增加企业融资担保和创新资金。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目前的5.2%增加到15%。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3%以上。
  ——全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不低于5%。
  ——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建设环保型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建成四个研发中心。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坚持发展增量与改造存量相结合,继续加强东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各开发区注重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地位。
  建设环保型现代制造业基地。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成熟,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吸引大投资公司、大企业集团进行大资本运作的经营模式,促使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不断改善区域环境,借助首都创业孵化体系,集聚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重点建设分析仪器、制动系统和清洁燃料天然气汽车配套产品、电力设备、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医药制造等七大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进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建设北京市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清洁燃料加气设备研究中心及北大停易制动博士后工作站。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政策,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财政基金对企业技术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传统企业技术升级,用信息化带动和提升服装、毛织、机械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发展,使一批传统产品升级为高新技术产品。
  到“十一五”末,区域内要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GDP比重达12%,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程。
  重点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培育都市型农民、增强农业竞争力等重大问题,突出特色,加强技术集成,解决一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进农业功能开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与首都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培育水果、蔬菜、畜禽等三大主导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化生产,在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安全生产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力求有所突破,重点实施桃冰温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数字化监测技术,桃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生态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开发推广项目。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设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十一五期间,以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建设生态水环境和城市化标准化供水为重点,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卫星城。到2010年,初步构筑五大体系,既:农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高效实用节水体系、乡村水环境保护体系、城乡防洪减灾保护体系和基层管理体系。重点实施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特色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与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科技攻关项目。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泰华公司、华邦公司、千喜鹤集团等几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推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标识认证工作,扩大平谷区农产品的知名度,把平谷区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区域化农技服务队伍,推进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机制市场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成为技术推广普及的重要节点。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立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确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无公害产品标识认证和管理,增强全社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标准化意识。
  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者。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适应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培训,培养一批乡土专家和农业经纪人。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三)健康产业工程。
  打绿色平谷品牌,走生态富民之路。以发展生态环境效益型经济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建立技术信息采集与整合平台。完成技术信息资源库建设,联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其技术进行收集、筛选、洽谈、签约,与20家科研单位、50位技术持有人建立联系,形成资源共享互动机制。
  建设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建成高标准实验室、中试车间和萃取、生化反应等5条中试工艺线,实现对果、菜、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的中试、熟化和二次开发,催生与孵化健康产业龙头企业。
  发育生态旅游休闲商务模式。有效运用科技手段,通过规划、建设、整合,加强特色区块的文化内涵、业态布局的软科学研究,打造旅游休闲特色突出、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的生态旅游休闲商务区。
建设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以循环利用为导向,实现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及产品转化率,提高产业生态效益。积极使用太阳能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等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发展生态建筑。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洁净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四)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工程。
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全民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平谷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以上,成为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区与示范区。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一个能够满足政务办公、城市管理、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科技发展等应用需求,覆盖全区的高速通畅的宽带城域网,为各类技术的应用提供先行先试的网络平台;重点完成应急指挥系统、互连审批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到2010年,政府的信息收集、交换、发布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基本实现政府与政府的互动、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政府与居民的互动。
建设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数据整合与应用集成,完成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全区各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实现充分共享。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支持企业采用CAD/CAM技术,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技术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继续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和宏观管理、决策系统应用水平。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农业高新技术的两大支柱。“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实施“民俗旅游信息化示范工程”、“果树数字化监测技术应用与推广”、“动物疫情预警系统及监测网络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逐步通过计算机网络,决策与管理农业,指导农业生产、防灾抗灾、加工、营销和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创安,推广建立社区服务及安全监控网络,结合社区管理、服务和保障,建设“数字社区”。
(五)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工程。
“十一五”期间,平谷要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建立和改善科技创新体系软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制定积极的知识产权政策,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重点实施专利试点企业工程。在5年内建立20家专利试点企业,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平谷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建立由区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全区各部门的知识产权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司法、行政、市场三套机制并行运作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宣传。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区内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培训,以及对外资企业专业人员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切实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监督,提高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和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水平;广泛利用各种传媒,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基础性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
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出台《平谷区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计划》;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交易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设立平谷区专利申请费补助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与自然人申请和利用知识产权。
(六)科学技术普及工程。
深入贯彻宣传《科普法》,以人为本,把提高全体区民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到2010年,基本形成区科普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要大幅度提高区民的科学素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努力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发挥专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使其成为区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充实、完善区和街道、镇(乡)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由各类科技人员组成的1000人科普志愿者队伍。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科技大院、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普创建工程,形成科普教育基地配套体系。重点建设“三馆三基地”,三馆即青少年科技馆、普析科技馆、地质博物馆;三基地即都市型农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天文科普教育基地。继续深化科普村、科普居委、科技教育示范校等科普创建工程,到2010年,城区科普居委(小区)创建率达到30%左右,农村科普村创建率25%左右,农村科技大院创建率达到100%。
建立不同层次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大领导干部培训中的科普教育比重。加强四个教育:即领导干部的科技教育、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职工的技术教育和农民的科普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健全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区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直接抓,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抓的组织实施体系。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特别是政府部门力量的集成,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合攻关。进一步落实各党政负责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
(二)认真落实、研究和制定科技发展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制定平谷区配套措施,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三)注重科技交流与合作。
协调好在京的各方面科研力量,加强对中央、市在京大专院所科技成果在平谷实施转化的服务支持力度。落实和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平谷区合资、合作或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工农业生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进行共同开发,加快平谷区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区位环境的综合优势,加强同周边地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智力引进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加快国家及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向平谷的集聚。
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重点发展领域,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贸易、资本的国际化程度,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我区的科技竞争起点,增强竞争能力。
(四)加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全面实施“绿谷人才”发展战略,把培养、使用、凝聚科技人才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多措施、多渠道的吸引区内外科学研究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推进科技教育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教育,继续完善农民科技大院和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干部和青年农民学历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实用型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五)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建立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入、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优先安排科技投入,增加经费预算。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部门的紧密结合,加强创业者、科技型企业家与金融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推荐 | 关闭 | 收藏
最新发布
一周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中外招商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华网 | 新华网 | 联合早报 | 新浪财经 | 搜狐财经 | 和讯网 | 金融界 | 证券之星 | 中国证券网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17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