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区生态环境局发布系列生态数据,展现了“十四五”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引擎,聚焦治污攻坚、低碳转型、协同共治三大主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跃升,勾勒出天蓝水碧、碳惠融合的生态新图景。
为加强治污攻坚,通州区通过靶向突破环境短板,构建起“蓝天碧水净土”防护网。在大气治理中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PM2.5浓度从2020年的37微克每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3.9微克每立方米(降幅8.4%),2025年上半年重污染天气较十年前减少九成,清新空气成为常态。目前,全区8个国考、市考断面全部达标(较2017年提升3-4个水质类别),大运河五河交汇尽显清水碧波;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在低碳转型领域,通州区以建筑节能、碳市场建设为抓手,带动城市发展模式升级。“十四五”期间,通州区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30.4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78万平方米。同时,北投大厦创新采用“光储直柔”技术,年产生绿电2044度,运营后碳排放强度较2024年下降80%,打造了副中心绿色建筑标杆。
不仅如此,副中心还建成了副中心碳交所及交易支撑体系,2024年依托核证自愿减排(CCER)交易,累计实现交易标的额159.79亿元、交易额1.1亿元,以市场机制赋能低碳转型。
目前,通州区“无废”城市建设正从“细胞培育”到“区域协同”,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落地28项“无废”制度,建成18个“无废细胞”(覆盖校园、工地等),推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开展“零点”执法行动5000余次,构建智能监测网络,累计出具有效监测数据8.3万个,实现污染“精准溯源、快速处置”;积极参与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化大气、水污染物联治,建立与北三县“定期互查、数据共享”机制,持续推进生态标准统一,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州区将持续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做好监管工作,助力城市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