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资源环境

首善标准 砥砺前行

2025-10-31 07:13 来源:北京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这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里,首都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首善标准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目前,本市“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收官。今起,本报将陆续推出《非凡的历程》报道,盘点过去五年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干好下一个五年凝聚磅礴力量。

  大气治理

  PM2.5持续“30+”

  北京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四年处于“30+”的较低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进一步低至24.9微克/立方米。为了蓝天常驻,北京在2018年提出“一微克”行动基础上,今年开始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从“一微克”到“0.1微克”的变化,凸显的是“精细”二字。

  “一厂一策”提升企业“含绿量”

  蓝天增多的背后,是“含绿量”的不断提升。本市以“绿色”为牵引,深挖减排潜力,各项污染来源分析和管控精细到行业、到企业、到项目,减排措施和任务层层压实。

  移动源污染管控精细到了行业、大户。比如针对渣土运输、混凝土搅拌、商超、快递、环卫、公交等重点行业,明确新能源替代措施,通过资金激励、新能源货车优先通行政策等措施,今年新增车新能源化率已超50%。

  固定源的污染管控精细到了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治理和绿色绩效评价,助力企业从达标排放到提级创绿转变。今年前8个月本市新增绿色企业832家,增长数量是去年4倍以上,绿色企业比率升至32%,污染物排放量再降15%以上。

  城市面源的污染管控,则精细到了项目和道路,通过大力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实现防尘降噪90%以上,企业施工和市民生活两不误。

  今年9月,本市还首次应用线性工程气膜设施。应用该设施的道路施工位于西城区,边上有居民区和学校,施工场地极为狭小。线性工程气膜设施就像一条长龙铺在道路上,实现了安全、环保与施工效率的提升。“本来还担心修路的噪声会影响休息,现在看来这担心有点多余了,因为有气膜罩着整个工地,噪声、灰尘都影响不了。”家住附近的李女士为这条“长龙”点赞。

  生态环保“管家”打通“最后一公里”

  大气治理进入深水区后,治理单元精细到了每一个街乡镇,甚至市民家门口、窗户边儿。

  从2018年起,北京建立起覆盖全部街乡镇的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布设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相关数据与全市街乡镇共享使用。环保部门针对每日空气质量较差的街乡镇,进行精准指导,“点穴式”执法。本市还组建了16个帮扶组,“点对点”为重点街乡镇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

  治理的单元还延伸到居民身边。2021年,本市推广生态环境接诉即办“管家”,从受理市民诉求到转办、督办,最后反馈解决情况,每一个办理环节都有专人盯守。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利,就是本市的市级生态环保“管家”。去年,某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刘先生求助,希望在新餐馆开业前帮助排除投诉风险。徐利联合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的“管家”,多次到餐馆现场查看,给刘先生提出具体建议。“点对点”的指导,让该餐馆在营业后没有出现一起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诉。

  像徐利这样的生态环保“管家”,全市有500多名。正是有他们的存在,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市民家门口、窗户边儿的“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数智大模型助力问题排查精确到点

  大气治理要实现精准,离不开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北京积极构建“监管-监测-监察”的“三监”联动大模型应用,集成了多源数据,构建出一套“天眼地网”,能快速捕捉污染高值,且识别精度可达90%。通过精准分析,可以快速、精准锁定违规排放的具体点位、排放源,并快速响应,做到“2小时核查、4小时反馈”。运行至今,已累计推送1.7万余条问题线索并完成闭环管理,非现场监管比例从10%提升到40%。

  位于朝阳区来广营的汽修集群,在2023年时VOCs(挥发性有机物)高值集中,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共同开展VOCs走航监测。通过布控36个热点网格监测点,摸清了该地VOCs污染时空变化规律,确定了高值重点区域。再结合汽修企业分布和VOCs排放清单,进一步精准锁定了13家汽修企业为主要污染来源,逐一开展全流程、全链条排查。通过精准治理,来广营汽修集群VOCs高值“冒泡”情况明显改善,峰值浓度降幅超80%。

 

京ICP备0800393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625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