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北,北京“母亲河”永定河冲出群山沟壑,滋养了周边的土地与村落,千年奔腾不息。然而在历史上,脾气阴晴不定的永定河曾经历多次决堤,沿线居民饱受洪涝侵扰。
从辽代起,居住于沿岸的人们集思广益,在坚硬贫瘠的山间河谷,创造性地开凿了付家台、丁家滩、公议沟、三家店、城龙灌渠这五条灌渠,巧妙化解了永定河的暴烈。
如今古渠又生“新韵”——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对古灌渠的现代化改造,除了灌溉京西沃野,古灌渠又发挥起联通河沟等作用,探索出了“灌溉遗产+”等更多元的保护、利用、发展模式。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工程位于门头沟区永定河畔,是由公议沟、三家店、丁家滩、城龙和付家台五条古灌渠以及周边的古泉与古井共同组成的灌溉系统。今年9月10日,该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京津冀地区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灌溉沃野
●付家台古灌渠
古渠流淌至今 化作果园飘香
十月中旬,京西门头沟付家台村迎来采摘苹果的好时节。此时,红富士苹果进入成熟期,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阵阵果香扑鼻。村民们忙着将苹果收进篮子,装进精致的包装箱,再售往全国各地。“这里的苹果果味甘甜,色泽鲜艳,咬上一口嘎嘣脆。”付家台村第一书记王楠摘下一个苹果高兴地说,“今年的果实比往年更大,挂果率也高,就连订单量也变多了。”
“村子里灌溉苹果树用水,全都是永定河水顺着灌渠流进田间地头的。”王楠口中的灌渠,正是付家台古灌渠。付家台村西近两公里外的一处河湾高地,是付家台古灌渠的渠首,永定河分流一小股河水,经渠首闸门缓缓流进灌渠,水流穿山而过,流经5个山洞,再蜿蜒绕过付家台村,灌溉了村子里的庄稼后又流回永定河,形成完整的“闭环”。
付家台村地处永定河畔地势高处,古灌渠未修建以前,农田难以直接用永定河水灌溉。1903年,付家台村村民自发集资修渠,但因技术落后和施工难度大而失败。此后的22年中,付家台村傅有元争取政府及社会资金的支持,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其间还遭遇洪灾,大水将刚建好的渠道损毁,反复多次才最终将永定河水引入村庄。灌渠建成以后,村民在村下的永定河畔用卵石垒成格田,引浑水淤成千亩良田,种植稻麦两茬,每亩年产800斤以上,付家台由“糠菜半年粮”的贫瘠之地,变身仓廪丰实的“瓜果之乡”。
话今朝 500多亩果园受益
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在古灌渠引水处修建了混凝土顺水坝,又对下游的400米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后期配套采用浆砌石工艺加固,让古渠保持基本完整形态的同时又坚固耐用。每年一到开春时节,村镇政府提供维护资金,与村民一同对灌渠进行清淤、维护、加固,并对闸门进行维修,让渠道保持畅通。
当前,付家台村拥有果园500多亩,都因古灌渠而受益。“这些年来,村子里农作物的种类更多了,从原来种的稻子、小麦,到现在种的苹果、柿子、核桃、京白梨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京西特产,一亩地一年平均能赚上一万元左右,每家两三亩地,收成好的果园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王楠介绍,种植优质的苹果,也是村子发展农旅休闲产业的基础。
●丁家滩古灌渠
村民全力守护 古渠定期“体检”
京西群山间,丁家滩村依河而建。丁家滩古灌渠,从村北的永定河取水,流经丁家滩村分两支,一条支渠向南灌溉农田后最终排入永定河,一条支渠向东经过丁家滩村最终在稻地坑排入永定河。灌渠水通过干渠、支渠、毛渠的“路线”,将永定河水引进村落,保证灌溉用水的供应。
丁家滩村共1300余人,村民家里自留地都种上了爱吃的蔬菜瓜果。白菜、萝卜、玉米,豆角、花生……“古灌渠的润泽,让这里的村民不再靠天吃饭。”1980年出生的杨雪从小在村里长大,现在是丁家滩村党支部的负责人,“记忆里,古灌渠和村子里的铁路几乎平行,都是穿村而过。从春到秋,家家户户浇地都用的是古灌渠水。”
清朝光绪年间,为造福一方百姓、缓解永定河水害,左宗棠安排麾下将领王德榜在丁家滩村“伐石建坝,碎石烧灰,庶费省工坚而收实效”,通过筑建水坝、修长渠、开支渠、在渠身安装闸门等方式,成功分流永定河水灌溉农田。
话今朝 取水口闸门处正修复
此后的140多年,经多次修缮,丁家滩灌渠保留着原有的灌渠形态和衬砌形式,灌溉价值延续至今。
直到今天,政府与当地居民依然全力守护着这条古灌渠,让它更好地滋养当地农业。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家家户户忙着收成。“到了11月中下旬,农忙时节一过,我们会把渠首闸门合上,不让河水进村。趁着这个间歇,政府和村民会给古灌渠‘体检’,如果遇到‘跑冒滴漏’的情况,我们会及时修缮,清除里面的淤泥,等来年开春再利用起来。”杨雪介绍,“取水口闸门处,也正在进行水毁后的修复。”
●公议沟古灌渠
建四道退水闸 防洪排沙减淤
公议沟灌渠是五条灌渠中建成最早的。如今,公议沟灌渠水面宽阔、流水平缓,沟渠中倒映着渠边的彩叶树。据介绍,1984年在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中,出土辽代晚期“寿昌五”款识的三彩釉残片,这显示公议沟灌渠在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年)已经建渠。
这条灌渠初为辽金时期的龙泉务村瓷窑供水和排水所用,后来演化成灌溉渠道,之后又为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渠村”供水。辽金至清朝,京西的白瓷、琉璃艺术都与这条灌渠息息相关。雨季,灌渠能疏解山洪内涝,独特的反向坡度是排水顺畅的保障;永定河水位高涨时,又能闭闸阻水,阻隔洪水漫溢冲毁农田。
话今朝 修建独立排水通道
公议沟灌渠中上游建有四道退水闸,通过闸门启闭来控制渠道的水量,起到防洪和排沙减淤的作用。如今,公议沟灌渠龙泉务村境内渠段仍在使用,并在龙泉务村南修建了独立的排水通道,更好地为周边百姓服务。
通水排水
●城龙古灌渠
打造“六水联通” 重现水清岸绿
门头沟城区,城子沟、黑河沟、中门寺沟、冯村沟、西峰寺沟五条内河基本呈东西走向平行分列,它们从大山中发源,又在永定河汇合。曾经,门头沟煤矿业盛行,导致这五条河生态水量不足……近年来,在生态环保的理念下,煤矿厂陆续关停,水务部门通过挖掘河道、疏通水系,让河道变得更深、更畅通,并用石块砌筑河堤,让河道可以承受更大的水流冲刷。如今,五条河重现了“水清岸绿”的美景。
秋天,站在这些河道旁,两岸秋意正浓,周围公园、高楼、大树与河水相得益彰。然而,很多市民不会想到,古老的城龙灌渠“藏”于地下,正尝试解决城区水系水量不充分、水质不稳定等问题。
城龙灌渠是门头沟境内灌溉规模最大的古代灌溉工程,同为王德榜修建。据记载,王德榜开凿了城子至卧龙岗的灌渠,该渠因比邻为清朝生产琉璃的琉璃局,取名琉璃渠,新中国成立后琉璃渠改建为城龙灌渠。灌渠建成初期,可控制灌溉面积达4000余亩,巅峰时灌溉面积达到万亩以上。20世纪80年代后,为提高灌溉效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将明渠改造为暗渠。
话今朝 改造将分三步进行
城龙灌渠北起城龙新闸,自北向南穿越门头沟城区,沿线依次穿越城子沟、黑河沟、中门寺沟、冯村沟,距西峰寺沟约370米。“门头沟水系联通,主要就是依靠城龙灌渠将五条沟串联起来。”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王健介绍,“通过恢复城龙灌渠输水功能,引永定河水至门头沟区五条河道,以现有水网骨架为基础,修复、升级现有补水系统,增加门头沟区水资源调控能力,构建门头沟新城地区‘六水联通’水网体系。”
“城龙灌渠改造将分三步走,当前正处于第一期工程建设阶段,设置分水口5座、分水闸5座,新建5座、改造1座提升泵站。”王健介绍,城龙新闸及城龙灌渠渠道全线改造,将在灌渠与五条河交汇口建设分水口及提升泵站,利用现有管线,从城龙新闸引永定河水源为5条河道补水。
●三家店古灌渠
停止灌溉任务 变为排水渠道
元末,为金口河通漕运,元朝廷曾经在三家店一带开分水口取用永定河水,虽然通槽失败,但三家店灌渠由此分水口衍生而来。该渠渠首工程上分布有3座排水闸,名“三道坝”,用于控制渠道总水量。
渠首工程以下一分为三,据史料记载,曾灌溉三家店到北辛安一带四万余亩土地。有了三家店灌渠的稳定水源,三家店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蓬勃发展,一度成为京西重要的煤炭和物资集散地,被誉为“京西商埠”。
话今朝 继续守护流域安全
时过境迁,三家店灌渠在20世纪90年代停止灌溉任务。有关部门将原灌溉渠道改造为城市排水暗渠,继续守护流域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利管理上,三家店灌渠受益村落,自发成立北京最早的农民水利协会——民生水利会,村民自治,共担责任,维护水利设施,协调用水纠纷,展现“水利为民”的大智慧。
保护传承
化身“文化静脉” 古渠涅槃重生
除了永定河古灌渠外,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还包括古井、古泉等灌溉形式。古闸坝、水利碑刻、摩崖石刻等与古灌渠一同构成丰富的水利遗产群。各村由古至今便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水井景观,其中古井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称为“京西井养第一村”的雁翅镇碣石村,其他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斋堂镇灵水村古井等。
受微山地形和裂隙影响,门头沟泉眼众多,泉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人饮、生活用水、小规模灌溉等,并形成了寺庙、村庄等历史足迹。其中,较著名的有潭柘寺龙潭泉、胜泉岩寺神泉、圣泉寺泉及香峪村泉等。
古井、古泉与古渠联合协作,保障了门头沟的灌溉供水,水利碑刻石刻、水神崇拜建筑等遗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此产生的管理制度、灌溉记录、农业文化、祭祀活动等非物质文化在今天的古代灌溉历史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延续至今的“永定河文化节”,以太平鼓、祭河礼传承水文化,其中京西太平鼓已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水务部门、门头沟区还将深化“灌溉遗产+”模式,串联京西古道、潭柘寺等文旅资源,与永定河综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昔日的“灌溉动脉”如今化身为“文化静脉”,将让古老水脉涅槃重生。
古灌渠档案
●付家台灌渠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距今122年,全长约4公里,穿越近66米长的山洞,历史灌溉面积达到1000余亩,现状受益范围为4860.23亩。
●丁家滩灌渠 始建于清光绪七年十一月,距今144年,全长约2公里,历史灌溉面积达到850亩,现状受益范围为774.56亩。
●公议沟灌渠 始建于辽代,距今约920年,全长约6公里,其中龙泉村段约4公里,琉璃渠村段约2公里。渠道上游宽2米,深2米,历史灌溉面积1000余亩,现状受益范围为1953.5亩。
●城龙灌渠 初建时干渠石渠长200丈,开左中右三道土渠,共长十五六里,石堤长920丈,灌溉面积4000余亩,新中国成立后,供水面积曾达2.3万亩。
●三家店灌渠 渠首设有2级取水口,渠尾可达石景山北辛安一带,全长十余公里。干渠宽3米左右,深约3至4米。历史灌溉面积约4万亩,现状排涝面积4530亩。
古渠灌溉工程还包括清代石刻等2处摩崖石刻、付家台水渠碑等7通碑碣、潭柘寺等4处古泉、碣石村等6村的古井,历史遗存涉及三家店、琉璃渠村等38个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