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尺蠖幼虫进入暴食期,这片柳树林已经感染病虫,需要立即启动生物防治。”王山宁与团队快速锁定虫害区域。针对春尺蠖、蚜虫等春季高发虫害,应用“天敌+低毒”协同治理模式:在虫害集中区精准释放桑尺蠖脊腹茧蜂、赤眼蜂等“生态卫士”,同步定向喷施高效低毒药剂;对蚜虫轻度危害区,则批量投放瓢虫实施“以虫治虫”。这一系列举措将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70%,既护住500亩林下苍术、黄精等经济作物的安全,又避免破坏林场生物多样性。
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达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的目的,实现绿色发展。“林地养护关键是病虫害防治,如果病虫害暴发成灾,会造成树木的经常性死亡,严重的甚至毁林,就林地养护来说,首先就是考虑如何把树养好。”王山宁解释道,只有林地健康了,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将生态变现。
2020年6月,于家务集体林场开始筹建,2021年1月正式运营,目前管护面积近2万亩。2023年,城市副中心14个园林绿化专家工作站挂牌,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组成的工作站正式落户于家务集体林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专家进驻,开展一对一指导、培训、帮扶,推广应用新技术与成果,为产业提质增效、林地产品升级、品牌效益提升等提供技术支撑,持续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一年多来,从虫情监测到生态变现,于家务集体林场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次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林场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也借助专家的到来,对林场病虫害进行全面诊断。”林场相关负责人赵丽芳表示,未来,林场将不断探索和完善林下种植技术,以科技赋能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