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汗淖尔为蒙语,意为“白色之湖”,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交界处,距离北京约300公里。受自然条件影响,湿地水面曾不断萎缩。近年来,张家口尚义县积极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察汗淖尔水位持续上涨,湿地水面为近20年来最大值。
蓝风吹皱碧水晶,翩翩鸟翼携鱼行。曾经的“盐碱白”已经披上了“生态绿”。
立秋后,成熟的碱蓬草逐渐变红,蔚为壮观。
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水天相连,分外迷人。 武殿森摄
湿地水面增至近20年最大
深秋的阳光下,察汗淖尔湿地内的水面远望去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面面镜子。原本绿色的矮小灌木,随着天气转寒而变成一簇簇的红褐色。
“片片盐碱白茫茫,阵阵扬沙灰蒙蒙”曾是很多人对察汗淖尔的印象。受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减少等因素影响,察汗淖尔湿地水面曾一度萎缩。尚义县通过压、节、补、增、调五大措施,让察汗淖尔湿地重焕生机。
尚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龙介绍,“压”就是地下水压采。自2019年实施治理以来,察汗淖尔流域内退减水浇地14.9万亩,距离湿地最近的大营盘乡的6.45万亩水浇地全部退减。“节”就是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5年间,全县流域内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10.03万亩,可实现年节水约303万立方米。“补”就是多渠道补水增水。通过实施大青沟永久河流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每年可增加入淖水量80万立方米。生态生活用水置换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开采流域地下水180万立方米。
近年来,察汗淖尔流域内累计实施退化草原修复17.6万亩、休耕种草7.23万亩,在湿地公园内修复湿地植被7380亩。通过科学种植碱蓬草、虎尾草、灰绿藜等植被,为“盐碱白”的察汗淖尔披上了“绿装”。经过努力,如今湿地水面面积已由2020年的1.93平方公里增加到了33.3平方公里,为近20年来最大值。
144种鸟类找到“安乐窝”
如今,26个大小湖泊点缀其间,其中最大的察汗淖尔湖面约25.6平方公里。由云海、湖泊与草原交织成的秀美画卷,成了群鸟翔集的户外天堂。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蓑羽鹤到这里产蛋、繁育。”尚义县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中心监测员郭宁压低声音说。与此同时,他的眼睛机警地看着四周,生怕错过任何一位“惊喜来客”。脖子上挂着望远镜,手上端着相机,是他观测时的标配。工作两年来,这位26岁的小伙子早已爱上这里。
为尽快摸清湿地的生态结构,郭宁和同事采用样线法等方式,调查动植物本底资源,每一片滩涂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在他们的努力下,察汗淖尔湿地监测到的鸟类迅速增加至144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翘鼻麻鸭、大鸨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红脚隼等。
随着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察汗淖尔湿地还发现了161种野生植物以及12种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雨后,这里还会出现一种2亿多年前的远古生物鲎虫,俗称‘三眼恐龙虾’,不知道它们是如何躲过了恐龙灭绝的年代。”郭宁对这片神秘而生机勃勃的地方充满好奇。
首次跨区域全面“体检”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察汗淖尔湿地意义非凡。察汗淖尔位于尚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交界处,约三分之一在尚义县境内,三分之二在商都县境内。只有打破行政区划,上下游“一盘棋”协同推进,跨界河湖水环境才能实现持续向好。
不久前,为彻底摸清察汗淖尔健康状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牧科所受冀蒙两地委托,综合采用现场取样、遥感和无人机调查等多种方法,开展湖泊水面面积、岸带自然状况、水质优劣程度、浮游植物、水鸟等多个指标现场调查,首次为察汗淖尔全域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为下一步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力抓手。
随着察汗淖尔环湖带状分布现象日渐清晰,这里已成为宝贵的盐生草甸植被资源库,也成为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科研教学、科普宣传的理想场所。“目前,我们与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都有合作,正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共同绘就湿地壮美画卷。”刘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