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资源环境
北京市千余农村污水处理站不再"晒太阳"

2017-05-03 09:05   来源:北京日报

  由于缺少维护资金和技术人员,不少农村污水处理站长期闲置。2014年起,北京市购买服务,陆续将1000多个污水处理站委托给专业机构运营。常年在田间地头“晒太阳”的站点,如今重新达标运转,京郊的溪涧、河流,也一条接一条恢复清澈。

  委托运营 污水不出村

  永定河“几”字湾,将门头沟的陈家庄村环抱其中。20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再加上十几家农家乐的餐饮废水,都要汇流至村中两座污水处理站。

  村南头,铁栅栏圈住一片100平方米的空地,侧耳细听,埋在地下的污水处理站正发出嗡嗡声。“过滤、生化处理、曝气,污水在地下转一圈,水质能达到目前污水处理的最高标准。”门头沟区水务局副局长杨雪飞介绍,两个站点加起来,每天能处理310立方米污水。清澈的再生水汇成一道小溪,叮咚跳跃流入数米开外的永定河,清可见底,水草丰美。

  2005年起,永定河流域村庄都陆续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其中就包括陈家庄的一座站点,每天能净化60立方米污水。但农家乐越开越多,近几年,每到夏日出游旺季,其净化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再加上设备老化,出水水质一度不达标。这样的情况在京郊极普遍。

  2014年至今,本市将1050个村镇污水处理站委托给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等专业公司代为管护、运营,并根据出水水质进行考核,达标后付费。最早探索委托经营的门头沟区,143个站点已基本正常运行,永定河及38条支流沿岸污水不出村。拿陈家庄来说,老站点扩容至160立方米,再加上新建站点,总处理能力提升至从前的5倍。

  缺乏管护 污水站闲置多年

  “庄稼‘三分种,七分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也是一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大多由政府负责建设,建成后立马儿移交给村委会,由管水员兼职维护。然而,这项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别说村里,就是附近十里八乡都未必有人干得了。经常是出个小毛病,村民就“抓瞎”。

  村里同样无力承担的,还有污水站的运营费用。业内人士陈春生曾算过一笔账,一个中等规模的污水处理站,一年的全部运营成本在3万元左右。电费、药剂费、维护费、人员工资,设备转起来,每笔钱都不能少。

  十余年建设,污水处理站遍布京郊村落。然而,由于缺少管护人员和资金,管网堵塞、设备损坏、变压器超负荷、污水增加等,都导致部分污水站停运。“村委会是自治组织,站点管得好不好,政府部门无权考核,更无权追责。”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显得非常无奈,花大价钱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晾在一旁,甚至建成几年不见一滴污水。污水依旧恣意横流,直排入河。

  据市水务部门统计,2010年左右,本市千余污水处理站只有两成正常运转,有的甚至直接上着锁、生了锈,白白“晒太阳”。

  在线监测 山区站集中管护

  北京碧水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国华告诉记者,目前总共有15名技术人员负责门头沟片区,每个站点每周至少要巡检3次。此外,他们还聘请了各村的14名管水员,负责日常巡视,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此前,部分村庄为了节省经费,污水处理站运转时断时续,甚至只在迎接检查时才开启。而由于分散,山高坡陡,监管部门难以随时考核。今后,这样的情况也将改变。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一轮的污水处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规定,将建立市区两级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分散污水设施的集中监管。届时,污水处理量、出水水质、运行状态都能在控制中心实时查看。

  山区村落分散、污水偏少,因此不能套用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委托运营后,部分站点因地制宜,迎来了升级改造。在开阔平坦处,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减少能源消耗;在水源保护区,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确保水质达标;在民俗村,由于污水量波动大,处理能力要留出一定余量。

  通过委托运营的方式,1050个污水处理站中已有850个恢复运转,其余200个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管线铺设。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