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社会发展

通州区树木享“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2025-09-16 08:23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昨日从FM107.3副中心之声《副中心会客厅》了解到,随着全国首批树木医院落地运营,城市副中心的树木健康管理正迎来全方位升级,不仅通过“治未病”理念破解树木衰弱难题,成功化解多起树木衰弱危机,无人机巡查、AI智能诊断等新技术也将逐步应用,为副中心生态安全筑牢屏障。

  首批持证树木医生上岗

  近日,全国首批13家树木医院在北京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128名持证树木医生通过考核已上岗服务,其中城市副中心有5名专业力量活跃在一线。

  “20多年前我在日本研学首次接触‘树木医学’时,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侯雅芹在节目中回忆。历经多年推动,2020年底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如今已形成“标准+期刊+人才”的完整体系:《树木医生技能考核评价规范》等标准明确服务流程,《树木医学》期刊搭建学术与实践桥梁,与北京农学院合作的“树木医生”微专业更从高校源头培养人才。

  在城市副中心,“树木医生”的专业价值已通过实际案例凸显。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树木医院院长孙宏彦分享了新华东街银杏树的救治故事:2016年栽植的银杏树因土层浅薄、土球过度修剪,加上灌木争夺养分,连续6年出现小叶、焦叶甚至死亡问题。2022年树木医生介入后,不仅通过移除灌木、预留树埯等措施让树木“重焕生机”,更提出“栽植前介入指导”的关键建议:“早参与就能避免树种适配不当、养护失当等隐患,减少后期大量人力物力浪费。”

  如今,“治未病”已成为副中心树木医院的核心服务理念。侯雅芹介绍,医院已建立三大机制:定期为树木开展“健康体检”排查风险、为养护单位配备专属专家与树木医生、搭建全覆盖的树木健康监测平台,“我们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而不是等树木枯萎了再补救。”

  特色医院“对症施治”

  在全国首批树木医院中,位于城市副中心的2家医院尤为特别,它们并非综合诊疗机构,而是针对榆树、果树的“特色专科医院”,这一布局背后,是对本地树种保护的精准考量。

  榆树是乡土树种且广泛种植,在城市副中心有着深厚的“根基”:有前榆林庄、后榆林庄等以榆树命名的村庄,西海子公园的塔榆更是树龄超300年的国家一级古树,承载着区域生态与文化记忆。而果树则是城市副中心社区、果园的常见树种,既关乎生态景观,也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

  “专科化诊疗能更精准地解决本地树种的‘常见病’‘多发病’。”《树木医学》期刊主编田呈明解释,榆树医院将重点防控榆树常见的病虫害,保障乡土树种健康传承;果树医院则通过土壤改良、科学修剪、病虫防控等技术,让果树既保持观赏性,又能稳定结果,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这种“因地制宜”的诊疗模式,能让城市副中心的树木保护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按需救治”转向“主动守护”

  随着树木健康管理需求提升,城市副中心正规划更完善的服务网络与技术支撑,让树木医疗从“按需救治”转向“主动守护”。

  技术赋能将成为重要突破点。侯雅芹透露,未来五年,无人机巡查将用于大面积绿地的快速风险排查,AI智能诊断系统可辅助医生精准识别病虫害,应力波空腹检测仪、根系雷达检测仪等专业设备也将更广泛应用于现场诊疗,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树木健康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更密集的服务网点也在规划中。“副中心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是发展底色。”侯雅芹说,“绿化面积约3.05亿平方米,我们计划按‘每2.5平方千米配置专业力量’的思路布局树木医院网点。”她表示,未来,还将建立城市副中心专属的树木医生培训基地,培养熟悉本地土壤、气候特点的“本土专家”,让更多树木享受到“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打造全国树木医学发展的示范样板。

  对于市民如何参与树木保护,专家也给出了实用建议。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敏提醒,发现树木有枯枝、虫害时,切勿自行喷药或修剪,可拨打010-88776620或通过区绿化主管部门预约专业服务;田呈明则提到,研究会编写的《家庭树木养护手册》与定期讲座,能帮助市民掌握基础养护知识,“不刻画树干、不往树坑倒污水,这些小事都是在守护城市的绿色。”

京ICP备0800393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625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