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老人、卧床老人就医拿药是困扰一些家庭的大难题。老人不便,家人也跟着折腾。为切实解决困难,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并在27家养老机构及197家养老驿站设立医养结合家庭医生工作站。顾问搭桥,家医驻站。十里八村的老人都有了“健康大总管”“专属医生”,现在不用出村,就有专人将周到的医疗服务送上门。
更安心
资深医生当顾问 24小时在线“派单”
最近,通州区觅子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王桂梅成了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的顾问。
两个多月前,通州区为给辖区内的居家老人提供就医方便,试点启动了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通州区卫健委医养结合专班负责人徐郡泽介绍:“这个中心是区域医养结合服务的‘枢纽’,为辖区内养老机构和养老驿站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指导、支持。”每个中心都选拔出1名经验丰富的“卫生健康顾问”,协调资源,解决辖区内养老机构和养老驿站中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觅子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是建设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的单位之一。担任顾问的王桂梅成了辖区内7个养老驿站、1个养老中心管理的3000多名老人的“健康大总管”。
目前,觅子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老人进行分级健康管理。王桂梅介绍,按照老人年龄大小、健康状况分为红、黄、绿3个健康服务等级,分别实行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保证每一名老人都得到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要用到刀刃上,尽量保证每名老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王桂梅给辖区内的各养老驿站、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拉了群,“老人有什么需要,随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酌情调度资源。”
不久前,家住觅子店村的卧床老人陈先生突然剧烈头痛。他因脑出血后遗症卧床,且身患高血压多年,负责照护的妹妹也已年迈。出现突发情况,两位老人都慌了神,赶紧向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迅速将情况告诉了王桂梅。“我们马上派人过去!”王桂梅第一时间协调可出动的家医团队,3分钟内就紧急出诊,她自己也随队来到老人家中。
家医团队检查后初步判断陈先生是因血压升高引发的头痛,为其注射了稳定颅压的药物,防止造成不可挽回的急性损伤;鉴于老人有脑出血的高危病史,王桂梅建议家属将其送往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和诊疗。“我岁数大了,他又卧床,折腾一趟很费劲儿。”老人的妹妹着急又为难。
“别着急,我们跟人民医院有合作,咱们走‘绿色通道’。”王桂梅赶紧联系周边的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将老人及时送医治疗。
“幸好有您,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临上救护车前,老人的妹妹握着王桂梅的手表达感谢。“您别客气,我们有24小时的值班热线,如果再有紧急情况,直接联系我们!”王桂梅说。
更省心
家医定期坐诊 老人头疼脑热有“医”靠
自从养老驿站里建起了医养结合家庭医生工作站,定期到村里坐诊、到养老院上门送药成了全科医生苑迪工作的新常态。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诊疗常见疾病、慢性病随访、康复指导、用药解答……他成了周边两个村200多名老人的“专属医生”,将一系列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送到了老人家门口。
上周四一早,苑迪到前尖平村养老驿站的医务室出诊。“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我吃了快一年了,还用接着吃吗?”年过七旬的赵女士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一直遵医嘱服药,病情稳定。她隐隐约约记得当初医生叮嘱她,半年到一年后可以进行药物调整,但具体内容想不起来了。由于岁数大了、腿脚不利落,她对进城复诊直打怵,但又纠结着该不该调药。
“您可以先试着把氯吡格雷停了,观察下情况。”苑迪向老人解释,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药物,久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胃肠反应和肝肾负担。鉴于赵女士已经做完心脏支架,且病情保持稳定、状态不错,苑迪建议她可以尝试仅使用阿司匹林持续巩固效果、预防血栓风险,并随时观察自身情况,有问题及时就医。
更暖心
代开药白名单破解失能老人开药难
试点推行两个多月以来,通州区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老年人,特别是居家老人,一旦患病,往返医院耗时耗力,康复期又往往缺乏专业的医护服务。”徐郡泽说,目前,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网络已覆盖该区全部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铺开网络的目的,正是为了优化辖区内医疗资源布局,让服务真正惠及最需要的群体。”
截至目前,通州区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累计为老年人提供转诊、远程医疗、上门巡诊、电话巡诊、代开药等各类诊疗服务达6827人次,上门巡诊服务覆盖社区内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群体;完成签约建档1086人次的服务;健康咨询服务1797人次;完成健康体检服务1378人次;开展健康讲座93次。服务效果受到辖区内老人及家属的认可。
根据近期的问卷调查结果,目前,该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满意度已达到90%以上。“不少老人表示,家医驻站、健康顾问让他们看病更方便、心里更踏实了,家属们的照护压力也减轻了不少,这些专业的服务让他们放心。”徐郡泽说。
除此之外,该区还在着手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配套医保政策,尽可能减轻辖区内老人的就医负担。不久前试点启动的医保代开药“白名单”机制,就是专门为打通失能老人就医问题的“最后一公里”而设置。过去,医保患者代开药只能由直系亲属完成。现在,试点的街道可由指定人员为符合条件的老人代开药、送药,破解失能老人“拿药难”困境,为老人的照护者减负。
徐郡泽说,预计到今年底,这项措施将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