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看遍西藏五大景区,细致欣赏布达拉宫;45分钟倒转时空,穿越回1163年细看巴黎圣母院从建造、烧毁到重建的前世今生……如今,达成这些体验只需一副VR眼镜。
最近到访798·751艺术园区的游客,一定会对VR大空间沉浸展印象深刻。行走于美术馆林立的主街区,不时可见三五成群、头戴VR眼镜行走的人们,他们正对着空气上下摸索,表情丰富。“五一”期间,“798超维视界·VR院线”开幕,“沉浸式多维宇宙”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和年轻人组队游玩。
“VR+展览”是什么新玩法?动辄百元票价的25分钟虚拟体验是否物有所值?记者展开了调查。
虚拟奇观令人惊叹
如今,很多文博机构在馆内配备了AR设备,将虚拟信息与实物实景融合,参观者可借助AR眼镜,历史场景就能在眼前“活”起来。经常观展的市民陈先生对此并不陌生,然而,去年在北京凤凰中心展出的“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VR展”还是让他倍感惊叹。
观展时,他仿佛走进胡夫金字塔内部,场景1比1高精度还原,观众跟随剧情一会儿站在金字塔顶,一会儿泛舟尼罗河上,凑近国王石棺能清楚看到里面的细节……虽然全程45分钟的体验单人票要298元,但陈先生仍觉得物有所值,还带着孩子“二刷”。
“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VR展”是自法国引进的IP项目,2022年6月在巴黎首展一票难求,2024年被引进到中国后在各大城市巡展至今。去年,它的破圈火爆成功掀起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的热潮。
这场VR展的火爆背后是内容团队的精工细作。他们聘请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担任学术指导,项目制作周期超3年。去年11月在798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开幕的“巴黎圣母院沉浸式VR体验展”也由该团队出品。记者在“五一”假期探访798时看到,它仍是园区内人气最旺的VR展,门庭若市,吸引各年龄段观众。
带孩子前来的王先生也说,父子俩各有所获。小朋友关注的是精细的画面细节,“石匠工作时飞溅起的碎石差点崩到我脸上,一颗一颗的。”王先生则感动于展览的人文情怀,“传统展览是冷冰冰的知识,但VR展有剧情有温度,你看到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会特别真切地感受到建造者的情感投注。”
沉浸式展览多点开花
VR展方兴未艾,新一代的MR技术也初露雏形。记者在798·751艺术园区内看到的那些头戴VR眼镜露天行走,对着空气上下摸索的人们,正是在体验MR户外大空间项目“山海空间”。
“山海空间”是北京幻景数研公司将MR技术在户外大空间落地展览的第一个尝试。联合创始人杨代中介绍:“MR技术与文旅项目天然契合,它的虚拟画面和实景同时呈现,无需专门做基础建设。”
记者亲身体验“山海空间”,头戴VR眼镜漫步于步行街,所见街景一切如常,很快《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吹响狂欢号角,不周山的巨石从天而降,各种小精灵触手可及,上百只猎豹、斑马、长颈鹿、大象等野生动物在身边奔走而过,天上龙腾虎跃,地面花车巡游,忽然天空裂开巨洞,女娲现身补天……眼见的一切都好像身在梦中。
VR展对硬件要求不高,只需一个百平方米的无障碍空间。在北京,首钢园区的SoReal科幻乐园、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坊、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圆明园、北京天文馆都有不同主题的VR大空间沉浸展。业界预计,到2026年,该产业在国内总规模有望突破2500亿元。
不应只是感官盛宴
然而,记者也注意到,与多点开花的展览数量不匹配的,是展览内容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形式雷同、缺乏标准。
记者亲身体验了多个VR展,发现国内原创IP多以探索体验、人文科教为卖点,但故事单薄,更少有画面质量与参与感兼顾的作品,体验感参差不一。此外,亲身体验前,消费者没有任何参照指标可对项目品质做出判断,相当于花上百元高价“抽盲盒”。
“五一”期间开幕的798超维视界·VR院线有5个常设展厅,可同期上档8个项目。“作为平台运营方,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现在的设想是立体化构建内容体系,纵贯传统文化、自然科普、文旅文化、影视娱乐、游戏探险等多元内容。同时,亲子家庭是目前主力消费人群,我们将始终坚持‘科技向善,教育为本’的核心理念,高标准严选VR展览内容。”
文化IP加VR技术,将展览玩法带到一个新高度。然而,以科技重塑文化体验,不应只是一场感官盛宴。(记者 金力维)
名词解释
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的沉浸式三维模拟环境,用户可通过头戴显示器、手柄等交互设备沉浸其中,实现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是借助多种技术将虚拟环境与用户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
M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可以简单理解为“AR+VR”,运用空间计算设备,混合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在真实景物环境里叠加虚拟奇观,令观众沉浸其中却不与现实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