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居民生活
胡同有管家社区有专员 北京市东城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8-12-10 15:43   来源:北京日报

  将原来的29个部门精简成12个,从原来的“向上对口”变成“向下对应”,过去的“从上面往下派”的工作变成了街道“吹哨”为居民解决难题……在东城区,有了为难的身边事,出门就能找到“小巷管家”;有了需要反映的问题,社区里就有“社区专员”的办公桌,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终于被打通。

  两千“小巷管家”解决居民身边事

  今年以来,东城区全区的2064名“小巷管家”所处理的案件已经达到了72240件,平均下来,每个“小巷管家”上报的案件就达到了35件。

  夕照寺西里主线的小巷管家梁萍是龙潭街道十大“金牌管家”之一。“我负责的这条巷长150米、宽10米,为了方便,我们管家都自己‘DIY’了小巷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街巷的各种情况。我还自己做了放大版的彩色名片,上面有我的名字、照片和电话,还有我自己想的温馨小提示,方便居民有事儿找我。”梁萍说,每天巡视小巷,她的小挎包里都会装上铲子、抹布、废纸、垃圾袋等。按照街道总结的“巡、访、做、报、记、刷”六字工作经,像检查灭火器、码放单车、铲狗屎、查看花箱、撕小广告、给宠物便纸箱加纸等等这些,是她每天的必备“功课”。

  当“小巷管家”这一年,小巷里大大小小的事儿梁萍也解决了不少:夕照寺西里5号楼居民向梁萍反映楼顶光污染的事,她就及时到居民家里录像、拍照发到小巷管家微信群里,报给街巷长,通过“街巷长吹哨,部门报到”,街道随后组织产权单位到现场查看,开会研讨拿出方案,解决了这个事。去年夏天,接连几天的暴雨,梁萍在家里放心不下,就冒着暴雨跑到小巷查看,发现有一处塌陷的大坑,里面积满了雨水。于是梁萍就站在大坑边,一边随时提醒路人注意绕道行走,一边给街道相关部门打电话说明情况,很快就把大坑填平了。

  今年1月8日,是梁萍的生日,一位老大姐特意给梁萍送来一条红围巾。“大姐说天天看我风里来、雨里去,天儿这么冷,给我送条围巾保保暖,要不是时间来不及,她还要亲手给我织一条。当时我这心里真的是特别感动,觉得再苦再累也都值了。”

  “小巷管家”协商共治社区事儿

  梁萍告诉记者,今年在街道的倡议下,他们几个住得近的“小巷管家”还成立了“家门同心管家团”,自己被大家推选为团长。“我们小巷管家终于实现在从个人到团队、从收集问题到协商解决问题、从环境治理到居民自治的提升。”

  龙潭街道也是北京市首个组建“小巷管家团”的街道。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龙潭街道“小巷管家”的重点将放在组团升级居民自治上,在前期管家申报的基础上,进行考察研究组团和开展项目的可行性。考察成熟的可试点组建“小巷管家团”,临近的几条小巷划分为一个区域,3个至5个“小巷管家”形成一个“管家团”。区域内的建设管理,由管家团成员共同商议,形成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办事的社区建设新局面。

  据了解,管家团的成立和团长推选由试点区域居民和“小巷管家”自行决定,管家团因地制宜选择在街巷内开展服务项目,街道和社区不过多干预。为加大管家团开展服务项目的可行性,街道也将为管家团对接社会组织进行专业指导,社区可引导管家团成员带领居民在社区议事厅,运用“表议决选做评”参与式协商六字流程,共同在家门口做身边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

  目前,“小巷管家”已经在东城全面推广,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细化“小巷管家”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街道、社区、街巷居民等多层次、多维度评价,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在积分兑换服务的激励基础上,增加实物兑换,增加精神层面的宣传推广,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社区专员“吹哨”专攻社区难题

  翻开东四街道关于社区专员解决群众问题的记录:自从试点开始,已经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29件,其中解决群众生活困难55件。此外,还包括腾退乱停车、拆除违建、改造老旧设施等难题。东四街道二条社区专员高洋来到这个新的工作岗位后,自己总结自己的变化是“脸黑了、嗓门大了、嘴甜了、腿跑细了,说话更接地气儿了”。

  高洋原来是街道的组织人事部部长,得知自己是第一批社区专员要到居委会工作时,高洋曾经特别“信心不足”:“特别怕去了社区就被忽视了,而且在机关工作那么久了,猛的一换环境我自己心里没底。”经过几次培训,高洋慢慢地对“社区专员”这个新名词有了全新认识:社区专员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社区建设的“联络员”、基层自治的“指导员”、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城市管理的“监督员”。

  高洋说,社区专员主要就是居民的“通讯员”,更是社区难题的“吹哨者”。再一次入户走访时,她发现东四四条83号院长期堆积着很多杂物,杂物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甚至堵塞了消防通道,院内的居民怨声载道。和很多单位产权房一样,83号院常年累积的问题多且杂:环境脏乱、堆物堆料、房屋老旧、物业管理滞后……经过了解,高洋还发现,这个院子其实是北京现存唯一一座皇家铸币厂。“我马上启动了‘吹哨’程序:召集产权单位、街道城管办、社区党委,一起协商解决方案,协调会开了两次,大家一起先后四次去实地查看院内情况,最后确定了‘摸清基础情况、清理堆积物、最后拆除违建’的三步走方案。”就这样,经过三次“周末卫生大扫除”,堆积物就清出了3卡车,煤棚拆掉了4个。随后还处理了违建上的高压线转移,既保证了拆违顺利进行又不影响居民正常用电。“过去我是‘高跟鞋、小西装、办公楼里工作忙’,现在变成了‘平底鞋、休闲服、走街串巷服务居民’。在社区工作很少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多数都是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不过这些对于居民来说,就是他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小问题’,才是考验我们这些社区专员的‘大智慧’。”

  街道机构改革让“吹哨”更顺畅

  今年5月,东城区在朝阳门街道、东四街道、东直门街道试点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将原街道25个科室和4个事业单位,整合成综合保障部、党群工作部、社区建设部、民生保障部、社区平安部、城市管理部“六部”和“四中心”即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保留纪工委;建立街道综合执法队。

  首批试点街道——东直门街道工委书记肖刚告诉记者,东城区每年都会对所有街道进行综合城市网格化管理考核,分别对秩序、安全、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作为改革试点之前,东直门街道经常排在全东城17个街道倒数后三名的位置上。试点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东直门街道一跃排在了前三名,而且还多次获得第一。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东城区在社区建设部“创立”了社区专员岗位,目的有两个:捅破服务群众最后一层“窗户纸”,做好街道和社区间的“桥梁”。此次全面推开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继续设置社区专员岗位,原则上由正科级领导干部担任,每名社区专员负责1个到3个社区的工作;设置社区专员助理岗位,由部分副科级领导干部担任,条件允许情况下要求一对一安排社区专员和助理。社区专员和助理作为街道工委、办事处派驻社区工作的专职干部,指导、协助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开展全面工作。

  东城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宋铁健表示,街道改革机构设置,这是“吹哨”更加顺畅的重要原因。“一对多”的科室设置,“8+4”的工作模式,机构减少了将近60%。目前,141名街道正科实职干部、16名副科实职干部已经“下”到社区,担任社区专员及助理,第一时间发现、协调、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社区专员工作岗位在社区,直接贴近群众,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有利于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了让年轻干部和社区专员的工作水平提升,东城区还特别开设群众工作法培训班,自编教材,聘请一批有经验的基层干部给年轻干部讲课,讲述做好群众工作的“绝招”和心得。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