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居民生活
原材料涨价制剂室关闭 便宜管用小中药“断顿”

2010-11-22 09:30   来源:

  “原来北大医院有过一种治孩子咳嗽的小中药,很便宜,特有效,现在已经没有了。”孙女士一提起这事,就挺遗憾。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北京很多大医院都有一些独门“秘方”——又便宜又好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但是随着制剂加工成本的不断提高,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型综合医院的中药制剂室已经取消。有些医院即使还保留了制剂室,院内制剂的种类也少了很多。

  部分制剂室暂时关闭

  所谓院内制剂,大多是按一些老中医的经典方子炮制的丸、散、膏、丹,经过药监部门审批,仅限于医院内部使用。

  半个月前,何先生来到宣武医院,找中医大夫开宣武医院中药制剂室生产的一种抑制肿瘤的药,但被告知,中药制剂室近期停止生产所有中药制剂了。除了宣武医院,友谊医院等部分三甲医院的制剂室也都处于关闭状态。

  “我们医院制剂室现在只生产六七种皮肤科的中药,很多患者用量少的中药院内制剂已经消失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王平说。

  一家知名中医医院工作人员表示,以前医院皮科中药制剂有100多种,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都已停产。鼓楼中医医院有内部制剂62种,但现在还在使用的只有18种。曾有媒体报道,北京50%至70%的院内制剂被市售药品所取代。

  研发生产成本飙升

  其实,中药制剂的逐渐消失是从2005年开始的。那年8月,当时的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医院制剂室的面积、设施、环境等都做了严格规定,医院需要投入高成本建造制剂室,不同的剂型需要不同的设施和制剂室。“很多位于市中心的医院,寸土寸金,要扩大制剂室很难。”王平介绍。

  研发成本也在提高,导致新的中药制剂很少出现,原来研发分为临床验证、配制药物两个阶段,现在又增加了长期毒性实验和现场考核。而且要用现代医学理论对成分复杂的中药进行药理、毒理研究,在技术层面也很难操作。对于物美价廉的小中药来说,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医院自然不愿下工夫开发。

  药材涨价雪上加霜

  中药药材价格上涨对院内制剂也有影响。近一年,中药材价格上涨速度历史罕见。以往几十元一斤的药材,现在达到了几百元。如常用药太子参涨价幅度达968%。

  按照国家“保本微利”的原则,院内制剂的价格只能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上浮5%。而现行的院内制剂价格核算报批于1997年,至今已10余年。以一种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芩柏膏为例,仅售不到两元,可是仅外包装小塑料盒的成本就是9角。

  部分医院选择药厂代加工

  既然自己生产成本太高,一些医院选择让药厂代为加工。北大医院就把多种院内制剂拿到院外请药企代生产。

  但是代加工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剂的质量需要医院耗费大量精力来监督,二是医院制剂具有剂型多、规格多、产量小、规模小等特点,不会成为药企的主要利润点,一旦接到更重要的订单,医院制剂的加工会首先被推后,甚至有可能中断合同。再加上有些药厂的生产线升级很快,如今要想找到能生产简单管用小药的药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有望恢复30种

  根据医改要求,本市今年要让群众喜爱的至少30种“小膏药”重现中医医院。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发布了《关于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关问题的通知》。这项为院内制剂“松绑”的政策,将简化名老中医验方制剂的申报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有专家建议,建立合理机制,保证制剂生产无亏损运行。

  也有专家提出,院内制剂的最终命运应该是通过新药研发程序,最终通过药监部门审批,成为可在各医疗机构中通用的药品。今年本市“十病十药”项目就已经筛选出12种院内制剂和经典老方,希望与企业联合研发。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