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宏观经济
金融危机十周年:监管科技能应对危机么?

2018-10-31 06:50   来源:FT中文网

  2008年11月,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个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宣言”发布,该宣言将此次危机视为金融监管对于创新风险的管控不到位。宣言指出“一些先进国家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监管者,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对潜伏并滋生在金融市场里的风险进行充分理解,及时处理,对国内监管行为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也考虑不周。”于是监管加码,创新受限,危机的影响时至今日仍在呈现。彼时,忙于扑火的各国精英们尚不及关注到此次危机与以往有什么潜藏的不同。

  在拯救美国银行系统的时候,时任美国财长的亨利?保尔森一定不会想到,这如山呼海啸般可能瓦解现代金融系统的危机竟然可以追溯到一款20年前出现的软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尔街发生了太多的精彩故事。1983年,波士顿第一公司和所罗门兄弟公司设计了第一款抵押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产品。抵押担保债券存在着定价的难题。因为在设计时需要预测每一笔贷款清偿的利率以及可能发生违约的概率;在存续期需要追踪资产包中的每一笔按揭贷款的情况,这显然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程。资产包情况的预测与管理难度限制了抵押担保债券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储贷危机发生,投资者试图找寻到风险分配更为合理的投资标的,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包括抵押担保债券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华尔街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方法用以“灵活加速”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程序化交易让华尔街看到了电脑算力对交易效率的提升,这促使很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尝试更多的“金融创新”。这三件事情促成了资产证券化领域最重要的“科技创新”。

  1988年,一个名叫迈克尔?奥辛斯基的华尔街程序员开始供职于雷曼兄弟。任职期间他设计了一款软件成功解决了上述的复杂问题,实现将不同情况的抵押贷款装入资产包并输出为统一标准的债券。不仅如此,这套软件系统还可以将债券进行“无限”切割调整,以设计成符合投资者收益率和风险偏好的新债券产品。最关键的是,新债券无限“生产”的时间仅仅只需要几分钟。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迭代,这套系统可以支持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新类型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即使底层资产质量良莠不齐,都能够获得一个市场认可的定价。于是次贷资产大量成为证券化产品的底层资产。截止1998年底,超过25家华尔街金融机构采购了这套系统。自1998年开始到2003年,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化产品总额翻了三倍,达到7.3兆美元;而在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管理局登记在册的次级贷款从850亿美元飙升至4500亿美元。2003年之后的故事就已为人熟知:住房市场的衰退使得大量次级贷款开始违约,风险通过MBS、CDS等工具传导到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迈克尔?奥辛斯基没有在华尔街亲眼目睹自己的创造成为引发危机的“炸弹”。2001年,他因为该系统的著作权纠纷被当时证券化市场上最大的“现金流供应者”Index公司告上法庭而被迫“退休”;他设计的这款软件推动了资产证券化的“普及”,放贷银行分散借款风险,迅速回笼资金,继续发放贷款;投资银行打包资产,创设大量融资工具,获得超额利润。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