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宏观经济
消费税上调 中海油受影响最大

2015-02-11 08:33   来源:经济观察网

  1月2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65元和350元,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27元和0.30元,此次调价执行时间是1月26日24时。

  这已经是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十三连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发改委并未上调消费税。

  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先后在2014年11月28日、12月12日、2015年1月12日三次在下调油价的基础上上调消费税。因此,此次下调成品油价格的时候,外界一直在猜测是否会第四次上调消费税。

  所谓成品油消费税,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汽油、柴油、石脑油、溶剂油、航空煤油、润滑油、燃料油等7种成品油时缴纳的消费税。

  就比重看,按税收年鉴数据,以2013年为例,国内消费税8230亿元,成品油消费税占国内消费税(不包括进口环节消费税)的比重为33%。

  消费税的三次上调,无疑对“三桶油”影响最大。由于我国的消费税是从生产环节征收,因而消费税的上调将大大增加炼厂的负担。

  据测算,在上次上调了消费税后,汽油消费税累计每升上调了0.52元,柴油消费税累计每升上调了0.4元。

  2014年我国消费汽油10355万吨,折合成升约为1400亿升,柴油17044万吨,约相当于2000亿升。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在连续三次上调消费税后,仅汽油和柴油消费税全年就增加约1500亿元。

  这看上去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影响可能最大。毕竟,今后,中石油、中石化每年将不得不多缴纳1千多亿的消费税。

  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去年中石化共生产汽油4556万吨,折合约624亿升;柴油7740万吨,约911亿升。据此测算,中石化每年汽柴油将需多缴纳的消费税达到688.88亿元。

  2013年中石油共生产汽、柴油分别为2880万吨、5920万吨,分别折合389亿升、697亿升。据此测算,中石油将需多缴纳的消费税为481.08亿元。

  但实际上,受消费税的上调影响最大的并非是中石油、中石化,而是中海油。

  众所周知,消费税的上调,受影响最大的是炼油环节。因此,“三桶油”旗下的炼厂承受的压力最大。

  但与中海油不同的是,中石油、中石化旗下拥有众多的加油站。目前,中石化约有3万座加油站;中石化约有2万座加油站。

  根据2009年下发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有关成本费用参数。

  也就是说,成品油在终端销售环节的价格制定是考虑了“适当利润”的,石油公司可以根据情况在“最高限价”的基础上自行调整终端零售价格。

  这意味着,尽管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炼厂因为消费税的上调而导致缴纳的税负负担加剧,但这部分负担中的部分或大部分可以通过终端零售环节“找回”。

  相比之下,中海油并没有强大的终端零售,旗下加油站数量有限导致它的“找回”渠道不通畅。

  中海油总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13年加工原油2961万吨,生产成品油811万吨,燃料油730万吨。而根据隆众石化网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中海油的炼油能力将达到3600万吨/年。

  由于燃料油与柴油的消费税税率的提高额度一样,所以按照0.4元/升计算。经过测算,中海油在经过三次消费税上调后,每年要多缴纳的税大约是90亿元。

  而另一方面,中海油的零售渠道并不发达。2013年末,中海油拥有加油站445座,零售量仅为106万吨。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成品油只能通过批发环节出售给中石油、中石化等其他石油公司,无法像“两桶油”那样从零售环节把消费税带来的税负成本“顺”出去一部分。

  从绝对数字上,中海油每年的90亿元无法跟中石油、中石化各高达数百亿的消费税增加值相比。

  但要知道的是,中下游销售环节是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多年以来在“两桶油”的夹缝中努力发展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在消费税三次上调后,无疑对中海油原本薄弱的炼化环节是一个打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消费税的三次上调,对中石油、中石化的影响可能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大,反而是对中海油原本薄弱的炼化板块将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这或许会导致中海油未来在炼化板块上的布局步伐减缓。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