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宏观经济
三大维度强化实体经济优势

2013-12-10 07:41   来源:瞭望

  立足长远,把握“回旋空间”推进转型升级,从战略、地理、操作等维度推进实体经济从“平推式”增长向“立体式”发展转变。
  “尽管我国实体企业当前仍面临不少困难,但纵观长远,我国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中了解到,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与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回旋空间’依然较大,这为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过渡周期。”
  战略维度:“内外兼修”拓空间
  专家认为,一是要抓住新一轮“人的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身份却仍未转变,不能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专家认为,“人的城镇化”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和机遇。
  二是要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比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淮河经济带等流域性经济开发战略等;还有一些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能源资源战略要道、开放通道、跨海通道、航空枢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等,均可以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要抓住拓展国际市场、海外援助等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发展实体经济要在国际市场做好需求端工作,提高我国钢铁、水泥、机电、重化工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能力,继续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
  她建议,更加重视出口信贷政策的作用,以购买我国产品为前提,以出口对象国建设项目收益权或其他资产为抵押,把目前运用于维持产能过剩行业资金链的投入,转化为对非洲等地区的出口信贷,这样可以有效带动产业出口。
  地理维度:要素合理流动互补优势
  一些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还有着巨大的产业转移空间,宜合理利用这种空间资源,通过产业转移,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优势互补,让东、中、西部找到各自定位,差异发展,打造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当前,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速度较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倒逼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到位,即产业不转移,企业还可以正常生产经营。然而,随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成本不断上升,沿海企业产业转移的“压力”不断增加,一旦部分制约因素被突破,或将出现产业“转移潮”。
  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秘书长施正植介绍,近年来,泉州陆续有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但从总体看,制约转移的主要因素是行业产业链不配套,尤其是染整环节。染整环节环境污染风险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泉州等沿海地区的优势是污水处理后可以排放到大海里,尽可能地减轻了环境污染。一旦中西部地区将染整环节污染的问题解决了,相信纺织服装业向内地转移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内生动力正在形成。位于湖南衡阳市的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是一家叉车生产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王新华告诉本刊记者,选择在衡阳办厂,主要是看重当地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叉车市场现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控制物流成本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衡阳位居中部地区,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和公路都是双“井字”格局,可以辐射到多个省份,企业竞争力自然得以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产业转移本身就是一次产业升级的过程。同时,低端产业的转移可以为中高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操作维度:“壮士断腕”促改革
  专家认为,在实体经济发展战略上,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是主要目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总体思路,而改革是实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将为实体经济带来更多活力。
  其一,推进厘清市场与政府责任为目标的政府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空间较大。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多年来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连发展新能源走什么技术路径都由政府定,而不是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来选择”。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负责人心态成熟、理性,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却表现得焦急、担忧,紧盯GDP、下达增长目标,甚至收取“过头税”等,反过来“折损”了实体经济发展。
  其二,推进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当务之急的经济领域改革,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较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赵昌文说,发达国家企业平均利润率与银行平均利润率也有差距,但差距不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改革,使金融与实体利润趋于合理,对实体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剂“助推剂”。
  其三,推进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职业教育等内容的社会改革,为实体经济开辟新增长空间的潜力很大。这些改革不仅可以将大量人才吸纳到实体经济中、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集聚能量,更可以促进社会消费,为实体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