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河间是北方唯一的“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请您介绍一下河间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
王丙林:河间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和石油钻采设备为主的再制造产业体系。目前,河间是北方唯一的“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河间市认真梳理再制造产业提升发展思路,结合用好引进的创新资源,确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计算机服务器”三大再制造行业。同时,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开放合作,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再制造产业集群。
笔者:再制造产业是河间的支柱产业,能否详细介绍其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成效?
王丙林:加强产学研融合。引进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平台核心技术团队,建立了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双向互动,让科技为再制造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研究院与河北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研发项目合作。建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动态导航实验室河间分实验室,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开展智能石油装备相关科研工作。
大力引才育才。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支持再制造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措施》《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对再制造等优势产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全方位支持。
发展领军企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领跑者,长立汽配公司是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具备生产发电机、起动机再制造能力;格锐特钻头公司是工信部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钻井工具和钻头再制造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做强产业园区平台。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有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咨询服务、标准服务“四中心”和成果转化、人才实训“两基地”等6大平台,提供再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与人才实训等技术和智力服务,吸纳全国优质再制造企业入驻,重点发展再制造“补链”和“延链”项目,推动再制造产业上下游之间有机耦合,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打造京津冀再制造产业园,围绕产业特色和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强化招商,走绿色化、规范化、集聚化的发展路线,做大做强再制造产业集群。
全力以赴抓招商。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优质项目。艾力驰、江轮、迎辉等一批重点再制造项目建成投产,赛亚特、安麦尔、分速动力、长祥汽配等一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健全机制促合作。建立中英再制造峰会轮流举办机制。自2018年至今,成功举办多轮“中英绿色制造与再制造产业发展峰会”,成功举办多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再制造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建立了中—欧再制造产业技术合作联盟。
扩大交流提水平。组织团队赴上海、广州、重庆、济南等地考察知名再制造企业、交易市场和产业园区,到波兰、英国等国外著名再制造企业参观学习。积极参加法兰克福汽配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年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河间再制造产业赢得国内外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笔者:站在新起点上,河间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是什么?
王丙林:下一步,河间市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企业将珍惜老一辈企业家的辛勤付出,利用好现有的规模优势、旧件优势,擦亮全国第四家、北方首家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牌子,坚持把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作为引领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牢牢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期”,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全力推进河间再制造产业提档升级。
持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生态宜居环境、生活品质环境,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河间再制造产业有序集聚发展。
激发科技创新内生活力。创新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再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整体技术装备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自主品牌创建;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应用,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再制造领军企业。
拓展壮大再制造产业链条。以再制造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以河间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为牵引,聚焦“补链延链强链”,着力引进关联度高、相互协作配套的再制造产业项目,探索建立河间上下游链条相协调、逆向物流顺畅的再制造生态圈,不断提高我市再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利用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沧州联动创新区契机,积极申建国家跨境维修再制造综合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