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以“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街乡镇主体作用,以“绣花功夫”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顽疾。其中,聚焦停车治理问题,各街乡镇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解法,涌现出一批典型范例。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挖潜新建停车场194个,建成车位24258个。
大栅栏街道打造“不停车胡同”
地处西城核心区的大栅栏街道,因老旧平房集中、人口密度高、文商旅流量大,长期面临停车资源紧缺、胡同无序停放、主干道拥堵等交通难题。自“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以来,街道通过“六精六点”工作法,从前门西河沿街、琉璃厂东街、杨梅竹斜街3条重点街巷入手,破解停车难题。
街道累计开展调研20余次、居民议事会30余场,动员多方力量入户走访4000余户居民,摸清车辆底数和居民停车需求。依托“吹哨报到”机制,联动市规自委西城分局、西城交通支队等多方治理力量,引入专业机构规范停车场运营,指导社区完成车辆登记认证,并组建志愿者队伍营造共治氛围。
同时,推动3处失管停车场恢复规范管理,挖掘惠民车位147个,协调北京坊地下停车场提供优惠车位112个,以“一车一议”推动41辆居民车辆签约优惠停车。街道与居民充分协商,登记居民车辆124辆,疏解劝离乱停车辆230余辆。
如今的大栅栏,交通治理成效显著。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消防车、救护车等可以有序行驶,胡同内车辆对冲现象也大幅减少。煤市街平日通行效率提升30%,节假日提升35%,违章停车现象明显减少,居民交通类投诉同比下降70%。
海淀街道创新“三方自治”“居民自治”
地处海淀区核心的海淀街道,因高端楼宇、知名学府与地铁站点密集,通勤、就学、商务人流叠加,长期面临停车资源供需失衡、非机动车秩序混乱等问题。街道聚焦痛点,系统构建“空间挖潜、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服务优化”的综合治理格局,精准破题。
治理中,街道强化多元协同。以海淀医院周边秩序治理为突破口,创新打造“政府—医院—企业”三方共治机制,整合资源规范非机动车管理;推动小南庄社区成立停车自治委员会,精细调整小区交通流线,挖潜车位至230余个,创新分配机制,成为北京市首个运营规范、非营利的停车自治社区典范。
治理后,辖区交通环境大幅优化。街道重点区域非机动车乱停放率降至10%以下,路网整体通行效率提升约22%,地铁口高峰拥堵时长平均缩短20%;通过多渠道挖潜,累计新增各类停车位1248个,老旧小区停车难得到缓解。
全市已挖潜新建停车场194个
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典型街道示范引领下,全市各街乡镇立足区域实际,通过资源挖潜、错时共享、精细管控等方式探索实践,以多样化举措破解停车痛点,形成“百花齐放”的治理局面。
如丰台区石榴庄街道激活榴乡桥3.1万平方米桥下闲置空间,打造3000平方米智能化停车场,规划103个标准车位及5个无障碍车位,周边主干道违停现象减少90%,交通秩序焕然一新;海淀区万寿路街道联动4家社会单位开放错时共享车位1026个,通过动态计价机制引导车位高效利用,周边社区晚高峰寻位时间缩短20%。
经过全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区及街乡镇积极主动、协同作战,治理成效逐步显现。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挖潜新建停车场194个,建成车位24258个;通过人防工程新增停车泊位4752个,停车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错时共享停车模式加速推广,新增共享停车场140个,提供共享车位10754个,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