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顺义的潮白河东部,有一座正蓬勃发展的新市镇——杨镇。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8个“新市镇”之一,也是顺义区唯一的新市镇,近年来,杨镇锚定“平原新城看顺义”的目标,在好风气建设、新市镇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景美民和”的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 好风气浸润人心
清晨,“杨帆志愿”服务队的红蓝色马甲在杨镇街头格外醒目。他们有的在村庄路口引导文明出行,有的在社区指导做好垃圾分类,“镇域微循环公交”的护学志愿者则守在公交站,保障着学生们安全通学。这些忙碌的身影,是杨镇“好风气”浸润人心的生动注脚。
在沙子营村,有一间开了17年的“惠民修车行”,它的主人是老党员张九刚。多年来,张九刚凭着精湛的修车技术,成了全村人信赖的“张师傅”。他为村里的自行车、三轮车修车,车胎打气、换小零件不收费,换车胎、修链条也只收成本价。17年的坚守,张九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藏在“顺手帮忙”里的“好风气”。像张九刚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杨镇还有很多。今年高考前夕,吕建楠和妻子李金兰拿着倡议书挨家挨户宣传,呼吁大家考试期间减少噪音。考试当天,他们守在考点外引导车辆、为考生和家长递上解暑饮品,他们是全镇9000余名“杨帆志愿”志愿者的缩影。
此外,村规民约也是杨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杨镇的46个村和社区全部完成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上墙。在杨镇白塔村,村规民约明确规定“门前三包”不到位扣发福利、乱堆乱放公示曝光等内容,每周由“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执约小组”会例行巡查,季度张榜公示。良庄村将邻里纠纷化解写进公约,这些约定激发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涵养出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新风尚。
棚改提速 新市镇建设迈大步
走进杨镇棚改回迁安置房工地,5000余名工人穿梭忙碌其中,工地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78栋住宅楼拔地而起。东庄户村村民张大姐望着已经封顶的住宅楼,难掩期待地说:“明年就能搬新家啦!”
作为北京市的重点民生工程,杨镇棚改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回迁安置房地块全部开工建设,A片区78栋楼全部封顶,B片区10栋楼也在加速建设中。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涵盖安置房、托儿所、养老院等设施,预计2026年交付,届时将为1.3万村民圆“安居梦”。
据了解,杨镇棚改项目是杨镇新市镇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近年来,杨镇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市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富阳路、振杨北大街等4条市政道路已全面开工,3年来大修乡村公路60条35公里,优化调整5条公交线路,加强了新市镇与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要地区的联通。同时,随着《北京市顺义区杨镇国土空间规划(2019年—2035年)》获批,“一心一轴、两带两区”的全域空间结构已逐步构建,杨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集聚。
产业兴旺,农业发展结硕果
在杨镇东焦各庄村的无土栽培大棚里,“草莓博士”王颖轻触按钮,精确调整施肥系统、净水系统等温室内辅助草莓生长的智能化设备参数。她介绍说,依靠无土栽培技术,不仅使草莓单果重量能达到50克左右,还减少了病虫害风险,将草莓的产量提高了20%,高端红颜草莓的头茬果能卖到160元一斤。
近年来,杨镇大力发展特色草莓种植,坚持“企业带动+技术提升+品牌培育”三轮驱动,形成了集种植、研发、采摘于一体的生产基地2家。2021年,杨镇东焦各庄村(草莓)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杨镇也逐步成为顺义区草莓第一大镇。
此外,杨镇持续做大做强“杨镇林场”和“杨镇农场”,大力推进“小店西瓜”“沙子营红薯”“王辛庄圆茄”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认证。今年3月,“小店西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红薯、圆茄等农作物订单量较2024年增长24%,直接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300元。
产教融合,未来发展前景广
杨镇教育链条完整,拥有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北京城市学院的入驻更为杨镇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活力。2025年7月23日,“‘筑巢’20万承载空间‘引凤’新质产业回归”杨镇招商大会举行,推出14宗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地块,6个项目现场签约,涵盖智能装备、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等前沿领域。其中,杨镇与北京城市学院签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将搭建集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如今的杨镇,既有北京国际鲜花港铺展的万亩花海,也有汉石桥湿地回荡的百鸟争鸣,更有与北京城市学院共生的产教融合新图景。未来,杨镇将继续以“生态+文化+产业”为主线,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