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城市建设

副中心交通五年蝶变

2025-07-17 08:14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牢记总书记嘱托,“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从“生机勃发”到“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优质资源加速集聚。

  在伴随副中心成长的这些年里,我们亲眼见证着蓝图变实景。一批标志性工程拔地而起,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格局越发绿意盎然。

  按照规划,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将基本形成。到2035年,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将基本建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今起,本报将陆续聚焦城市副中心各领域“十四五”高质量收官答卷,奔赴收官之约,满怀信心期待,奋进“十五五”澎湃新征程。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大运河畔的芦苇荡,京唐城际铁路的列车划破晨曦,将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京津冀大地紧密相连。“十四五”时期,副中心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正谱写着一曲波澜壮阔的交通建设交响乐。从地下深处的钢铁巨龙到地上纵横的绿色廊道,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绚丽亮相到路网肌理的细密织就,交通血脉在副中心肌体中奔涌,托举起一座新城的崛起梦想。

  地下乾坤:立体交通破壁生长

  在副中心地下深处,一场静默的革命持续上演。盾构机的巨轮在泥土深处旋转,一条条钢铁隧道如脉络般延伸,编织出一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网。地铁6号线早已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副中心的黄金动脉,而地铁平谷线的建设则如同一把利剑,劈开了东部地区的时空阻隔。M101线的盾构机轰鸣着向前掘进,未来将串联起运河商务区、副中心站枢纽、行政办公区等,让各个城市组团在地下完成优雅的对话。

  副中心站枢纽的建设堪称地下工程奇迹。这座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整个地下空间达到128万平方米规模,集成了4条地铁(6号线、平谷线、M101线、S6线)、2条城际铁路(京唐城际、城际联络线)、1条市郊铁路(京哈铁路设站),还包含十余条公交接驳线路,并预留了城市航站楼功能及北运河游船码头。

  “京帆”屋盖的钢结构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七片主帆似要乘风而起,将天空的湛蓝与大地的坚实巧妙衔接。当夜幕降临,地下站台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星河坠入地心,等待着南来北往的旅人。

  这里的每一寸混凝土都凝结着建设者的匠心。自2019年开工建设以来,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稳步推进。在交通线路集成方面,副中心站枢纽堪称强大。如此丰富的交通线路组合,将使旅客从这里出发,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或唐山市,1小时到达河北省雄安新区或天津,快速连通中心城区及副中心周边区域,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副中心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坚实支撑。

  去年底,副中心站枢纽实现主体结构基本完工,这一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工程推进奠定基础。眼下,主体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设备安装与装修装饰施工。截至今年6月底,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已完成95%,坚定地向着2025年底基本建成的目标迈进。

  地上通衢:路网织就城市诗行

  运河的波光里,倒映着一座座跨河大桥的倩影。广渠路东延工程如一条绿色绸带,将中心城区的繁华与副中心的宁静轻轻系结,沿途的口袋公园与骑行绿道,让通勤之路成为穿越风景的旅程。通燕高速的改扩建工程褪去了往日的拥堵,崭新的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车流如织井然有序。

  “十四五”期间,副中心的路网如同藤蔓生长,不断延伸拓展。通运西路、紫运中路的通车,让曾经的边角地四通八达,周边居民的出行半径被重新定义。玉带河大街的改造工程即将完成,这条承载着通州记忆的老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刚完工的杨坨一街行道树枝繁叶茂,夏日浓荫为行人带来清凉,道路两旁的月季花在风中摇曳,诉说着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公交优先的理念在副中心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公交接驳线路如银色飘带,将地铁与社区、学校、医院紧密相连。氢能源公交车的推广使用,让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崭新的车身与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共享单车的身影点缀在街头巷尾,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提供了优雅的解决方案。

  枢纽引领:TOD模式城市新生

  在副中心站枢纽的“京帆”广场上,七片钢结构主帆和三片副帆似乎正要迎风而起,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水的千年情缘。这座集车站屋盖、城市景观、公共客厅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一构双层”的精妙设计,让阳光能够穿透覆盖着ET⁃FE膜的屋面,洒在下方乘客身上,温暖而不灼热。未来,这里将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六环高线公园及大运河等串联成一条绿色开放的城市景观轴,成为市民休憩游乐的好去处。

  TOD模式的创新实践,让交通枢纽不再只是换乘的节点,而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引擎。枢纽周边的地上建筑规模达约13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文化、休闲等多元功能在此集聚。站城一体的设计理念,让人们出了车站便能融入繁华的都市生活,生活边界在便捷的交通中不断温暖拓展。预留的远期城市航站楼功能,将让旅客在副中心就能办理值机手续,天涯咫尺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绿色与智慧是这座枢纽的鲜明底色。东、西能源站的冰蓄冷储能设备悄然运转,将夜晚的电能转化为白天的清凉;110千伏变电站的银线如织,为整个枢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里,每一盏灯、每一部电梯都被智慧赋能,它们上岗运行后,将让每位旅客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隐藏在墙体中的给排水、暖通、弱电系统等管线更如毛细血管,在此和谐共生,让这座地下之城拥有健康生命力。

  站在大运河的岸边远眺,副中心的天际线格外清晰。千荷泻露桥如彩虹卧波,广渠快速路似银链穿城,而那些隐藏在地下的一条条轨道交通脉络,正将副中心活力快速输送到京津冀的每个角落。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建设完成了从蓝图到现实的华丽蜕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重塑了城市的空间格局与生活品质。当列车的汽笛声与运河的波浪声交织,当地铁站的灯光与写字楼的霓虹辉映,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正沿着交通的脉络,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加速生长。

京ICP备0800393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625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