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城市建设

古今共生 “玉璋”筑成

2025-06-16 08:53 来源:北京日报

  承载千年历史的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14日向公众敞开大门,为城市再添一座文化地标。这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逾2万平方米,不仅珍藏着诉说历史的文物,还藏着一段“古今共生”的建造故事。

  地下遗址 基坑开挖挖出“意外之喜”

  博物馆的地面建筑造型,取意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玉璋”,该礼器专门用来祭祀天地和四方。记者走进博物馆地下一层的遗址展厅,一个考古现场完整呈现在眼前:4口汉代古井静默伫立,3座窑址轮廓清晰,陶片、炭渣散落其间,仿佛穿越回两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挖着挖着,突然发现了这些意外之喜。”北京城建集团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项目总工毋明飞介绍,2022年基坑开挖时,意外发现了这4口汉代古井和3座窑址。原本规划的办公区紧急调整,2000平方米的考古现场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博物馆最特别的展厅。

  保护这些遗址可不容易。遗址距离运潮减河最近处只有600米。为隔绝水患,确保地下水位波动不伤及文物,施工团队在遗址四周筑起28米深的地下连续墙,形成一道连续的截水屏障,如同为遗址套上“金钟罩”,并在遗址保护范围顶部浇筑混凝土临时护盖,待地下主体完工后再“揭盖”打造展厅。此举也为北京考古遗址原址保护展示开创先例。

  如今,透明玻璃栈道已架构于遗址之上,让观众得以“悬浮”于历史长河,零距离凝视先民的生活印记。

  地上建筑 300余网格拼就“历史之眼”

  地上部分的建造同样充满挑战。整个博物馆采用重型钢结构,每平方米承重达20吨,但仅南面有柱,其余三面都采用悬挑设计,最长的一处悬挑达15米。施工时,工人们以临时钢架支撑,用千斤顶进行精细调整,确保误差低至毫米级,最后用满焊工艺将接口焊得严丝合缝。“焊缝精度必须控制在2毫米内。”毋明飞说。

  博物馆东南角,一处名为“历史之眼”的入口别具匠心,设计寓意“绿毯之上悄然掀起历史的一角”。要呈现这5.5米高的灵动曲面,常规钢结构无法胜任。为此,施工团队另辟蹊径,采用现浇混凝土工艺,如同用无数“积木”精准拼接。

  “这个弧形空间挑战了传统二维图纸的极限,也考验我们的施工精度。”毋明飞解释,“为此,我们划分了300多个90厘米见方的测绘网格来定位模板支架,每个网格对应的立杆高度都不相同,才最终‘拼’出这深邃的‘眼睛’。”

  从2016年考古发现到如今试运行开馆,9年时间,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这座文化殿堂。如今,这座以“玉璋”为形的博物馆,既守护着千年历史印记,又为当代注入新的精神滋养,让城市文明薪火相传。

京ICP备0800393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625号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