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产业发展
-->
沧州制造业有了发展新标尺

2024-12-04 08:37   来源:河北日报

  “双碳”背景下,沧州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企业朝着绿色化方向拓宽视野、更新设备,促进园区向着绿色化方向招商引资、布局产业。“含绿量”日益成为沧州制造业发展新标尺。

  
  记者深入企业和园区,探寻沧州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
  
  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11月24日,河北宏润核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5万吨垂直挤压机做好了作业准备。
  
  这台挤压机总高30米。地上15米的墨绿色模组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是它的挤压系统。走近一看,地下15米部分更为壮观,密密麻麻的高低压管道有序排列,为挤压系统提供着强大动力。
  
  “这是目前全球工作缸开口度最大的挤压机,我们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厂区负责人李福海说,它能生产出直径1320毫米、长度13米、重量超过25吨的大口径无缝钢管,并实现一次成型。
  
  一次成型意味着更低的能耗,自主研发的“巨无霸”成为宏润公司撬动绿色转型的支点。“锻造大体量的钢锭,一次成型带来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减少过火次数,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李福海说。
  
  正说着,加热炉内的大块钢锭烧好了。只见转运设备张开巨大的夹钳,稳稳夹住被烧得通红的钢锭,将其送进挤压机。设备运转声音传来,也就几分钟的时间,钢管就成型了。而且,挤压成型的钢管,仅需少量加工即可达到产品要求。通过这个设备,原料利用率从50%提高至70%以上。
  
  先进工艺引来合作伙伴。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宏润公司深入合作,依托5万吨垂直挤压机,研发适用高温火电装备的新材料。
  
  经过49轮次不同规格挤压工艺试验,名为G115钢的新材料成功被加工成蒸汽管道。此举攻克了长久以来百万千瓦火电机组锅炉蒸汽无法超越620℃的技术瓶颈,在国家能源科技示范重大工程项目——大唐山东郓城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中,使燃煤机组发电效率首次突破50%。
  
  相关研究显示,应用G115钢的电站锅炉蒸汽温度可提升至目前世界最高的631℃,与之前商业运行最先进的1000兆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相比,每台机组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6万吨。
  
  宏润公司自研装备不但实现了自身“含绿量”的提升,还促进了绿色材料研发,带动行业的绿色升级。
  
  沧州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导企业强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供给,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家企业的2项技术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3年版)》、3家企业的4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3年)》。“我们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引进和研发绿色技术装备,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沧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绿色制造梯度培育
  
  推动生产智能化、精细化
  
  11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大港产业园区的河北凯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白墙黛瓦,绿水青石,这里有湖、有树、有鱼,一派苏式园林风景。
  
  “我们用3年时间,在这片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园林式化工企业。”公司董事长刘全利说,公司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在这个厂区设立之初就确定了打造园林式工厂、国家级绿色环保4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目标。
  
  河北凯意的“绿”不限于此。近年来,该公司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品研发,沿着绿色化工的路子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来到该公司碳四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接卸设备,向建设工地东边望去,24个即将建成的球罐整齐排列。
  
  “这是我们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号召而新上的项目,今年4月开工建设。”项目负责人孙明春介绍,碳四一般指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副产的大量碳四烃,相较于直接做燃料使用而言,将其深加工具有更高应用价值,也更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在追求产品“含绿量”的同时,河北凯意也注重提高生产“含绿量”,他们将“无废”理念贯穿整个项目。
  
  孙明春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项目平面框图。厂区西侧的生产车间里摆布着7个生产单元,复杂的箭头将各个单元串联起来:脱氢反应再生单元产出的氢烃混合物是冷箱单元的原料,冷箱单元产出的粗异丁烯是甲基叔丁基醚单元的原料,甲基叔丁基醚单元产出的醚后碳四是精制单元的原料,精制单元产出的精制碳四是异构单元的原料,异构单元产出的异丁烷可作为原料返回脱氢反应再生单元。
  
  “不少单元的副产物作为原料参与另外单元的生产。”孙明春说,在合理的生产环节设置下,这个项目几乎将碳四原料“吃干榨净”,最大程度避免资源浪费。
  
  逐绿前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生产过程中,河北凯意合理安排反应热的回收,实现能量集成与再利用;引进先进分离技术,减少碳四组分分离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针对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会产生的火炬气,设计废气回收系统,在加工后作为燃料投入生产,获得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在沧州,像河北凯意一样,积极开展绿色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该市每年都会邀请专家为重点工业企业专题解读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绿色改造的内生动力,向着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
  
  同时,沧州市建立了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积极推动全市绿色工厂创建工作。今年,76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一批市级绿色工厂。2024年度共35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
  
  打造共生产业体系
  
  工业管廊串起绿色循环经济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角,有4家企业形成了“小团组”。这几家企业资源相互利用,上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成为下家生产所需的原料,构成了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11月26日,4家企业之一的河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正忙,生产所需的氢气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进入设备中。这条管道的另一头,不是企业自备储罐,而是附近的沧州临港金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生产过程中的副产氢气,以往只能作为废气排放。”金诚公司总经理罗刚说,现在公司副产的氢气通过工业管廊输送给兄弟企业,不但避免了处理的麻烦,每年还能产生近5000万元的收益。
  
  金诚公司是一家生产烧碱的化工企业。自从这个企业搬入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园区紧紧围绕其做文章,打造了“一托三”项目发展模式。
  
  金诚公司在日常生产中副产氯气、氢气等,又需要大量工业盐。聚焦企业所需,园区开展链式招商,先后引进河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先正新材料有限公司、河北晋邦新材料有限公司,用工业管廊将4家企业连接起来,通过中间产品的衔接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再生循环,推动副产物资源化链条的壮大、延伸。
  
  当前,金诚公司副产的氯气供给先正公司生产环保型增塑剂,副产的氢气、次氯酸钠、盐酸供给科迈公司用于加氢还原生产橡胶防老剂、硫化促进剂;晋邦公司用金诚公司的液氯、先正公司的氯化氢生产环氧氯丙烷;科迈公司、晋邦公司副产的浓盐水返回金诚公司用于烧碱生产。
  
  通过工业管廊,四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一条“氯碱产品—特种化学—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链转了起来。据测算,通过副产品充分循环利用,预计每年可为4家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24亿元,节约企业经营成本1.92亿元。
  
  近年来,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共生产业体系,实现原料、产品相互支撑,使园区内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他们依托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精准画像,围绕原材料、产品、副产品等信息布局产业、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园区内120余家企业参与构建特色临港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形成8条特色产业链,园区整体产业关联度达83%。
  
  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沧州市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牵引作用,积极健全资源循环体系,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改进园区整体生产流程,实现大范围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全市已打造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间经济开发区、沧州经济开发区3家国家级绿色园区。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沧州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沧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持续增强沧州制造业竞争力。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