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产业发展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丁勇: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满足群众消费新需求

2022-06-29 09:39   来源:新京报

  6月27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写入党代会报告,其中提到,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十大专项行动。积极引进首店、旗舰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

  在本次党代会上,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丁勇。他介绍,北京正在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消费新地标在加速布局,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各有侧重点;消费品牌矩阵持续优化,近三年,首店落地突破2000家,去年达到901家,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

  谈商圈

  到2025年力争打造2-3个千亿级国际化商圈

  新京报:传统商场转型升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有多少传统商场启动了转型升级,效果如果?

  丁勇:针对传统商场设施硬件老化、难以适应新消费需求等问题,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2019年,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各区政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一店一策”推进传统商场升级改造工作。目前,25家试点企业中,长安商场等20家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

  目前来看,“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在改造方式、形象设计、业态转型、品牌组合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市20余家商场主动改造提升。

  新京报:北京提出5年时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推动商品消费提档升级方面,推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丁勇: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工作是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压舱石”“定盘星”,市商务局会同33个有关部门、16区政府和经开区管委会制定印发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工作组配套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力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首先是抓重点任务,完善消费生态。目前王府井步行街获评国家级示范步行街,6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试点基地挂牌运营,“互联网+流通”快速推进,老字号触网率达75%。

  其次,抓重点项目,优化消费供给。2021年,已按期落地重点项目18项,2022年计划落地项目19项。

  此外,抓政策创新,升级消费环境。目前已完成创新政策24项,到今年年底计划的26项创新政策将全部完成。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动态调整任务清单、项目库、创新政策,进一步打造消费新地标、优化消费品牌矩阵、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到2025年力争打造2-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国际化商圈,每个区至少建成1个现代化的综合商圈,至少有1条高品质商业步行街,使北京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

  谈消费

  加速布局消费新地标 持续优化消费品牌矩阵

  新京报:推进消费新地标、品牌孵化打造等重点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丁勇:消费新地标在加速布局。核心区以存量商圈优化提质、传统魅力挖掘塑造为主,打造以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西单-金融街等商圈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国际消费集聚区;中心城区以强化活力引领、提升服务效能为主,提升以国贸、新首钢、五棵松、丽泽等区域为重点的消费集群国际竞争力;城市副中心重点强化大运河纽带作用,以环球度假区、运河商务区、副中心枢纽为重点,建设培育面向国际生态文化型消费金名片;平原地区以提升商圈能级、完善商圈体系为主。

  消费品牌矩阵持续优化。包括制定出台首店首发3.0等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京开设亚洲首店、中国首店、北京首店,鼓励更多本土首店品牌做大做强,加大商业品牌政策实施力度等。

  新京报:疫情发生以来,在促进消费实现稳步增长方面推出了哪些措施?

  丁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促消费活动,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区,共同打响“北京消费季”品牌,为消费市场全面复苏注入新动能。北京消费季已成为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品牌活动,对于提振消费信心、培育消费热点、活跃市场氛围、促进消费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022北京消费季,搭建全年“1+8+24+N”活动框架,开启首秀北京、时尚北京等8大活动板块,打造首发节、信息消费节等24个全市性标志活动,带动市场主体创新开展千余项促消费活动。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消费季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激发商业企业参与活动积极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会同各部门、各区开展好北京消费季各项活动,持续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

  谈便民

  今年计划精准补建提升便民网点410个左右

  新京报:本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丁勇:北京市高度重视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2016年至2021年,全市共建设提升各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7445个,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家政、美容美发、末端配送(快递柜)、洗染和便民维修8类网点超过9万个,已实现全市社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

  为巩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城市社区全覆盖成果,2022年计划精准补建和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410个左右。截至6月20日,全市精准补建和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家政、美容美发、洗染、末端配送(快递柜)、便民维修8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260个,已完成年度建设提升任务的63%。

  今年,我们将便民商业网点改造升级延伸到农村地区,启动农村地区便民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典型示范类项目试点,助力农村地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项目以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传统小店为赋能对象,推广“一店多能”跨界业态搭载,接入家电维修等生活服务,全面助力小店焕发新生机。

  新京报:今年以来,北京市发生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疫情,在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丁勇:首先是做好批发环节货源组织,加大商业企业库存储备,丰富供应品种。其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形成稳定市场供应体系。我们组建了供应“北京队”。经过多年的日常供应工作练兵,已形成首农食品集团、市供销社等国有企业,新发地等7家大型批发市场和物美、超市发等18家大型连锁超市保供应的工作主力军、销售主渠道。同时,用好“点对点”供应及价格监测机制,强化街乡镇、社区、企业多方实时对接机制,对生活必需品货源供应、销售及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

  此外,市商务局对全市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供应企业采取“管家式”服务,必要时,疏通企业在保供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同时,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监测机制,及时对全市基本便民商业网点供给、消费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2017年至2021年,北京市网上零售额由2371.44亿元增至5392.74亿元,占社零总额的比重从20.49%增至36.27%,对社零总额贡献率由40.74%提升为74.7%,电子商务已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能。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