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产业发展
羊倌变成养蜂大户 小山村的“甜蜜事业”

2020-07-07 15:38   来源:北京日报

  两只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掀开盖布,十多只小蜜蜂立刻嗡嗡地从蜂箱中飞出。穆希华仔细检查蜂箱,满是皱纹的黝黑脸庞上透出笑意,“这箱快能摇蜜了。”如今,55岁的穆希华是房山区蒲洼乡森水村有名的养蜂大户。但其实,当了20多年羊倌的穆希华,2年前才刚刚开启养蜂这一“甜蜜事业”。

  地处高海拔的蒲洼乡,素有“京西小西藏”之称,是京西南最远的乡。2008年煤矿关停后,青壮年纷纷离开山乡外出打工,而留下的村民主要靠养羊等低端养殖业来维持生活。蒲洼的深山里,最多时曾经放养着两三万只山羊,原生态的山坡植被被啃得坑坑洼洼。

  穆希华放了20多年羊。养羊赚的是“辛苦钱”,一年365天,他起早贪黑,每天赶着山羊在高山峻岭间放牧,一走就是40里山路,无论刮风下雨,没有一天停歇。

  为了保护绿水青山,2017年,房山开始清退经营性养殖业。清退经营性养殖业,也就意味着,养了几十年的羊突然不让养了。消息一传出,老百姓立刻炸了窝。森水全村96户居民,光低收入户就有28户,1/3的人家都靠养羊为生。

  不让养羊,羊倌怎么养家糊口?没了经济来源,村里会不会再出现一批新的低收入户?一个个难题摆在了森水村党支部书记郑明满的面前,“得给羊倌找出路!”

  森水村四面环山,山间生长着荆条、黄芩等上百种野生花草甚至中草药,特别适合养殖我国独有的蜜蜂品种“中华蜜蜂”。郑明满明白,养羊吃的是辛苦饭,现在想养蜂,得吃技术饭。森水村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专家请进山,在村里开班授课,手把手教羊倌们养蜂。但养蜂小课堂一开讲就遇到了冷场,讲台下稀稀拉拉没坐几个村民。大家习惯了养羊,对养蜂根本不认可。村里偶尔有个别村民养上一两箱蜜蜂,产出的蜂蜜除了留着自家吃,最多送送身边的亲戚朋友。一斤蜂蜜卖不出3块钱,如此廉价都没人买。靠养蜂能致富?面对郑明满的动员,村里人连连摇头。

  郑明满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来听听课吧,专家教咱们养蜂。”“蜂箱、蜂房、蜜蜂,村里全免费提供,反正也不花钱,先养养试试呗。”村干部磨破了嘴皮子,渐渐有村民动了心。

  穆希华联系了收羊的人,将自家的200多只羊全部卖出,成了全村第一个自觉清退山羊养殖的人。经过培训,2018年,羊倌正式变成了“蜂倌”。他拆了山坡上的羊圈,在树下摆上了80多个蜂箱,精心照料,期盼养蜂能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

  但好景不长,刚刚开始接触“空中经济”的村民们低估了养蜂的难度。“蜜蜂得了幼虫囊肿病,死的死,跑的跑,80多箱蜜蜂,最后就剩下10来箱了。”穆希华在村里一打听,蜜蜂的传染病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蜜蜂几乎“全军覆没”,几个月的辛苦眼看着要白白打了水漂。

  请专家上山“问诊”、培育新蜂王、用药、蜂箱全部淘汰换新……一切从头再来。

  一年间,山羊从蒲洼的山间消失了,而“蜂倌”也从穆希华一人,发展到了32户;村里养殖的中华蜜蜂从起初的200群,增至2000多群。2018年,森水村成为蒲洼乡第一个脱低的村子。

  “甜蜜事业”渐入佳境,中华蜜蜂养殖成为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19年,产蜜量1万斤左右,通过养殖中华蜜蜂,森水村人均增收5000元。今年预计产蜜2万斤左右,预计人均增收8000到9000元。”郑明满踌躇满志。

  村里养蜂的多了,山里的蜜源渐渐不足。“采不到蜜,蜜蜂吃不饱,容易跑了。”郑明满赶紧组织村民,在山间路边发展种植业,遍植芍药、百合、丁香、海棠等蜜源植被,甚至还种植了黄芩等中草药。初夏,走在森水村的大路上,绽放的金黄色百合花组成连片花带,好似一张花毯镶嵌在群山之间,村中处处有花、步步有景。“这些花都是我们给蜜蜂种的粮食,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留住了蜜蜂。”

  一箱蜂养得好,第二年就能通过繁殖分成两箱蜂。穆希华粗略算了算,明年,养上100多箱蜜蜂基本不成问题。村里建起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大家只管养蜂,合作社负责收购、包装、销售,一条龙全包了。去年,穆希华靠养蜂轻松收入五六万元。“养蜂可比养羊轻省多了,最起码不累。自从村里不养羊了,山上的树啊草啊噌噌长,以前的小道,如今都上不去人了。”

  清退了低端养殖业的蒲洼乡,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有的村子在林间建起了高端木屋民宿,有的在原始松林下建起了蘑菇采摘区,一些昔日的低收入户则成了护林员、蜜源植物种植工或是集体蜂场的员工,房山的青山绿水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金山银山转变。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