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产业发展
渔业装备成为造船业新增长点

2019-07-05 15:42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日前,全国首创的深远海海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渔1号"在福建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正式启用,这是继"振鲍1号"之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与福州合作的又一个重大成果。'振鲍1号'和'振渔1号'的先后投用,将促使养殖区域从近岸转移至深远海,养殖海域水质大大提高,养殖产品的存活率明显增加,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振华重工副总裁陈斌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这与不久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脉相承。随着养殖业从浅海向深海挺进,相关养殖装备正成为我国造船业新的增长点。

  深海渔业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可谓是风头尽显,仅我国船企就承建或完工的深海渔场或深海捕鱼船舶不下10座(艘)。"未来,新型养殖工船、休闲渔业船、冷藏运输船等船舶需求量大,可以说是当下船舶市场尚未复苏时造船业的新机遇。"上海某渔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中国船舶重工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国际市场来看,挪威、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渔业大国的大型养殖公司已经成功运营多年。挪威三文鱼养殖巨头萨尔玛集团的市场调查显示,仅挪威渔业市场就需要至少100台套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从国内市场看,据初步调研,我国适合新型渔场养殖的海域约为16万平方公里。仅以南海为例,海域水深为45米-100米,适合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海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随着我国南海渔业养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据测算,未来可形成约1800亿元人民币的渔业装备市场,成鱼年产值将达135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内陆养殖和近海养殖增长空间已近极限,养殖方式粗放,养殖设施简陋,导致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环境劣化,危害养殖安全;深远海养殖空间广阔、水质优良,是现阶段解决环境污染和蛋白质需求矛盾的有力手段。"上海某渔业公司负责人说。

  养殖装备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深海水产养殖装备市场巨大,但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总体依然滞后。"现阶段养殖户使用的养殖装备,大多为小型网箱,设施简陋,抗风浪能力低,安全性很差;传统的人工养殖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传统养殖网箱的材质多为塑料、泡沫、木材等,会产生大量海洋垃圾而影响港湾海洋环境;传统养殖粗放、规模无序发展,造成养殖水域环境恶化,养殖产品品质严重退化。"陈斌告诉记者。

  中船重工七○一所研究员朱英富说,虽然市场广阔,但新型装备在国内的应用存在很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从设计建造能力来看,全球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领域基本形成了"挪威设计+欧洲关键配套+中国总装制造"的产业格局。我国相关研发设计工作刚刚起步,本土化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装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口。

  其次,从海上养殖水平来看,挪威等国家的渔业形成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化的流程体系。我国在渔业养殖领域还停留在传统的小规模阶段,整个产业链效率低下。个体经济体量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养殖生产模式的升级换代。

  此外,对渔业装备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是造成渔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专家介绍,作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我国有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海洋装备方面的研究,相关领域人员超过世界所有国家总和,但其中长期并专业开展渔业装备科技创新工作的机构非常少,在科研投入中,有关渔业装备的项目也是"冷门"。船舶科技的突飞猛进,并未很好地惠及渔业装备的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渔业装备研制与渔业科研、生产、加工、设备配套、管理等领域的分割严重,也是影响渔业装备发展的突出因素。渔业装备的研制只有与渔业技术及管理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成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两者的相互沟通与协作欠缺。一些重大渔业装备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缺少其中一方的深度参与,没有建立起互利对等的合作模式,这必然会让渔业装备的发展事倍功半。

  对此,上海某渔业公司负责人也认为:"我国虽是船舶大国,但船舶装备及造船技术较日本、美国等仍有较大差距,渔业科技研究及投入相对滞后。加上当前作坊型水产养殖装备自动化水平低,造成养殖效率低下,且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配套升级水产养殖装备及船舶软硬件刻不容缓。"

  力促相关产业迈向高端

  正是看到了我国水产养殖装备的"短板",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近日出台的《意见》,吹响了进军深远海洋养殖市场的号角,也倒逼我国渔业养殖装备向更高、更大、更强迈进。

  按照《意见》要求,将加强政策支持,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未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水产养殖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渔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加大对深远海养殖科技研发支持。在配套政策方面,也将着重保障深远海网箱养殖用海。

  事实上,近年来,在一些新兴渔业装备的研制和推广过程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力量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新型渔业装备的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深远海养殖2.0版本--大型深海养殖工船在上海诞生。全球首条大型深海养殖工船由上海临港地区本土企业自主制造,已完成设计,2022年将在南海下水投产。

  今年3月1日,中船集团七○八所和耕海渔业签署了1+2艘深远海养殖工船的设计合同,标志着中国深远海养殖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装备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

  5月18日,由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国首制南极磷虾船"深蓝"号在广州下水。该船是我国第一艘新造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远洋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

  对此,陈斌认为,随着养殖平台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对水产养殖业从粗放型无序化人工化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养殖产量将大大提高,这将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助力海上养殖的产业升级,实现振华重工的产业转型。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深蓝渔业,让水产养殖业走向深远海,通过新型装备和创新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上海某渔业公司负责人说,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只有实现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带动和发展深远海高新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群的研制,才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上海某渔业公司负责人表示,要想加快水产养殖装备的发展,需以国家战略为指导,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学研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新型装备,从而建立起现代渔业模式,促进水产养殖装备技术进步。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