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产业发展
圆明园流散文物“虎鎣”入藏国博

2018-12-12 08:48   来源:新京报

  虎鎣器形为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已经遗失。肩部饰有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圆明园西周青铜“虎鎣(yíng)”昨日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今年4月,“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拍卖,后来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虎鎣”重回祖国。

  清朝皇室收藏 被英军从圆明园劫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是西周晚期文物,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今年3月传出将在英国拍卖消息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使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9月,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从中国驻英国使馆接收 “虎鎣”。

  入藏国家博物馆 将进行展陈和研究

  昨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国家博物馆将在青铜“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并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我国追索4000件套流失文物

  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流散文物归国具有明显示范意义”

  海外流散文物追索,一直面临国际公约溯及力的问题。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规定如果发生非法进出口文物的事件,要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并归还此类文化财产。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表示,对于1970年前历史中的流失文物,后来通过的所有国际公约,都不能强制加以追索,不具备溯及力。

  而拍卖流散文物的行为,虽然无法可追,却违背了国际公约精神。“国际公约反对文物的非法流通,对于历史上的流散文物,现在虽然不能强制追索,但如果还在坚持进行流通,那就是违背了公约的精神。”王云霞说。

  此次“虎鎣”归国,有明显的示范意义。据王云霞介绍,当前欧洲法国、德国等很多国家都在讨论殖民地时期非法掠夺文物的返还问题,这一国际背景对很多流散文物藏家、持有人会产生压力。“我觉得这次文物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努力下回归中国,肯定会对一大批藏家甚至博物馆有一定的震动,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虎鎣’回圆明园展示意义将更重大”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认为,“虎鎣”归国并入藏国博意义重大,但如果能让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到圆明园,意义将更为重大。

  “从来没有一件圆明园归国文物回到圆明园,在原址进行展示。如果流散文物能回到真正的‘家’,也会成为圆明园展示的一个核心展品。”刘阳说,希望未来圆明园归国流散文物能够回到圆明园,这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对流散文物的关注会有更明显的影响。

  关于“虎鎣”名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是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据专家研究,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抗议拍卖

  今年3月底,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发布一则拍卖信息,拍卖物被质疑为圆明园流失青铜文物“虎鎣”。英国《每日电讯报》文章称,“虎鎣”是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抢劫而来,具有3500年历史。

  这一事件引发中国多番抗议。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信息收集、鉴定研究,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联系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停止对流失文物的交易与商业宣传活动。

  国家文物局就此事数次发表声明,要求停止拍卖行为,表明中国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

  4月11日,“虎鎣”仍在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约合366万元)价格被拍出,买家通过电话竞拍购得。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4月28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邮件,称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立即请中国驻英国使馆了解相关情况,使馆文化处立即约见该拍卖机构负责人,了解文物详细信息、核实文物捐赠意愿、商谈文物捐赠具体事宜。

  回归中国

  今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青铜“虎鎣”实物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举行。该拍卖机构负责人表示,青铜“虎鎣”捐赠事件使其深刻认识到流失文物对中国人民的特殊意义,今后愿意继续与中方保持合作。

  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青铜“虎鎣”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内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稳妥开展青铜“虎鎣”回运工作。11月23日,青铜“虎鎣”顺利抵达北京。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