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产业发展
北京创新资源辐射津冀之后

2017-03-06 09:32   来源:京津冀周刊

  来自北京市科委的消息,成立两年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创新创业生态已初步建立,已入驻12家科研院所的19个项目;中关村意谷(秦皇岛)创想空间开始运营,已入孵项目68家;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开业运营,已有10余家企业入驻……创新驱动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资源正加速外溢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轮廓已愈发清晰,一条产业创新链条正在京津冀区域初现。事实上,这仅是第一步,未来如何不仅让北京的创新资源、创新企业、创新技术流向津冀,而且生根发芽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北京创新资源加速外溢

  为解决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检测认证领域供给侧的提升问题,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津冀检测认证服务机制破茧而出。不久前,“电网装备产业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项目在河北省保定市启动。

  该项目由北京市科委京津冀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实施,将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检测、认证领域丰富的优势资源服务京津冀区域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加快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研发设计,扶持培育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

  按照计划,这个项目将通过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供需联动,探索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服务层次较为完善的检测认证服务模式,为京津冀区域的广大检测实验室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综合服务,支持共性及个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生产,有力保障并推动京津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京津冀区域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产业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项目很好地整合了首都检测认证领域人才、设备、管理方法等优势科技资源,将服务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院长姚和军介绍说:“这个项目通过首都认证资源与保定园区检测实验室的对接,将开展建设‘京津冀区域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式探索,形成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和统一的检测认证服务规范,产生长效的区域协同技术创新,服务当地支柱产业的发展。”

  除单体项目外,依托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园区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成立两年多来,已成为京秦两地进行产业转移、机制对接、创新合作的载体和平台。截至目前,秦皇岛分园共引进项目123个,这里的创新创业生态已初步建立,成为京津冀合作的示范园协同发展的样板区。

  在秦皇岛分园的e谷创业港湾里,72家企业正在创业大潮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这里隔路相望的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6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为了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发展、加速产业化等全链条服务的创业平台。目前,这里已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签约入孵,中关村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科技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等10家留创园已与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签约合作。北京创新创业生态正在这里被成功复制。

  产业创新链初现京津冀

  无论是项目还是承载项目的平台,自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正在推进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辐射津冀。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这场创新资源的全新布局中,北京市科委构建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成为了支点。

  据北京市科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立足北京建设全国创新中心定位,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技术市场,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资源要素与外省市对接共享。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结合外省市产业需求,引导投资机构、创业团队等投资创业。二是构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平台,推动北京与外省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示范。三是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将北京相关创新主体的研发成果在京外地区进行中试、孵化,推进其产业化发展。围绕当地企业、科研机构等技术需求,组织北京市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进行对接。

  在这样的路线图下,北京正进一步强化与津冀的创新联动,一条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创新链条正在京津冀区域浮出水面。

  据介绍,一方面,培育行业创新载体,推动京津冀区域研发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2015年4月,北京联合津冀科技部门、京津冀钢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机构、高校院所及金融机构70余家单位共同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行业创新载体,推动京津冀区域研发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该联盟推动6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津冀落地,工程投资总额达到6.7亿元;发起成立国内首个钢铁业节能减排创新基金,规模10.5亿元。

  另一方面,搭建创新资源平台,全面推广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区域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平台(一站一台)合作模式,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北京科技资源向河北辐射转化。特别是以“河北百县行”为重点,共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据统计,2015年全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11.5亿元,同比增长34.2%。2016年1-11月,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3103项,成交额120.3亿元,同比增长71.8%。

  “同时,北京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开展京津冀菜篮子保障、京张地区生物燃气技术装备集成应用、河北正定县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建设及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科技示范工程,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的能力。”上述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技术“孤岛”仍待解

  “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人才智力和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一大批创新成果在这里涌现,一系列核心技术在这里取得突破。可以说,北京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新地标和新风向标。”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弘表示,北京是一座典型的创新城市,拥有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创新成果交易额在3000多亿元,占全国总交易额的1/3。

  在赵弘看来,北京不断催生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由此,北京也已形成了区域“创新磁场”。“北京的创新活力不断向外迸发能量,将触角延伸到了京津冀等周边地区。”他说,这无疑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北京的科技成果目前是‘导弹式’外溢,辐射到河北的总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赵弘直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北京的科技要更聚焦河北和北京的郊区,破除技术“孤岛”现象,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创新。

  “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在协同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打造三地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共同体,形成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进而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赵弘建议,未来,北京应该从创新城市向创新城市群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河北的城市、县城要做好准备,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强化空间资源优化,以求尽快纳入北京创新城市群。

  创新资源、创新企业、创新技术从北京输出、辐射到津冀就是“胜利”吗?赵弘认为这只是第一步,让创新资源、创新企业、创新技术“留”在河北是目前亟须考虑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创新企业对于交通、人才、服务配套乃至公寓都尤为看重,但目前河北与北京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三地在交通、环保、医疗、文化、人才等领域均有突破,但也要看到,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在,各种要素流通尚有壁垒,政策互联互认仍待推进。下一步,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协同创新,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产业空间等方面的供给,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赵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技术、产业之余,也应更加迅速地构建促进各项资源高效配置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顺畅流动。

  “加快修补周边区域公共服务短板,缩小与北京的差距。由于周边区域与北京在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在一些区域缺乏对创新企业的吸引力,很多有意向的创新企业在走向河北的过程中留住人才的压力和挑战都不小。因此,要加强政府引导,结合教育、医疗等非首都功能疏解,提高周边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增强辐射地的吸引力。”赵弘并不回避一些现实问题,“此外还应加强政策创新,形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保障体系。当前,京津冀三地很多政策不统一、不衔接,制约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