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生态发展涵养区
平谷大桃上高原

2020-07-31 11:10   来源:北京日报

 

当地桃农正在精心护理刚刚结果的桃树。

 
 

  产业扶贫

  地点:拉萨·尼木

  雅鲁藏布江中游,江水奔腾,群山起伏。

  尼木县卡如乡位于高山峡谷的狭长地带中,紧邻318国道,是游客从拉萨前往日喀则的必经之路。

  一车游客被路旁的大桃采摘园吸引。“高原上也有大桃啊?走,进去看看。”几位游客好奇地进了园子。

  果园里栽种着成片的桃树,低头仔细看,枝条间,已经挂了不少果实。

  技术员扎西顿珠正在树坑边低头拔草,看见有游客进来,赶紧迎了上去。

  “这桃这么小,好吃吗?”游客问。

  “甜。”扎西顿珠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答道,“北京平谷桃。”

  平谷大桃怎么种到高原上了?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是吐蕃王朝时期著名的“精品粮”生产地。虽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尼木长期存在“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的“三差”实际,人均耕地也不足1.2亩。

  尼木县副县长王庆国告诉记者,尼木县卡如乡山高谷深,土地年亩产出仅为1400元。传统的耕种模式根本无法脱贫攻坚,需要引入新的经济作物。

  北京援藏干部想到了引种大桃。

  在北京的援藏干部中,赵金祥来自大桃之乡平谷。他算过一笔账,即使桃子的售价为5元钱一斤,当地老百姓的收益也是种植青稞的20倍以上。

  可平谷大桃如何在高原上扎根呢?赵金祥与县委班子开展了大范围的调研,调取了尼木县气象局近年的气象资料,发现尼木常年的气候温度与平谷非常相似,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品品质。在走访时他还发现,当地的山上还有长了数百年的野山桃。

  很快,赵金祥邀请了北京平谷果品办技术人员来到尼木考察,制定苗木引进及技术人员“组团式”技术支持的相关方案,并将方案融入了北京市“十三五”计划外援藏资金使用项目中。2017年清明节前后,从北京平谷引入的精品大桃8个品种共计1万株,在尼木县卡如乡全部栽植完毕。

  赵金祥把这些树苗当成了“心肝宝贝”,隔三差五就要去田里看一看生长情况。当年5月下旬,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他激动得流泪了。2018年秋季,这片桃林第一次成功挂果。

  今年,这片桃林4“岁”了,可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桃树比平原上栽种的桃树矮小很多。

  “紫外线太强了。”扎西顿珠的师傅、桃园的技术专家王荣华站在树旁说。王荣华是卡如乡党委组织委员,自从引入平谷大桃后,他就被乡党委委派到桃园开展“点对点”抓产业工作,跟着专家学技术。现在,王荣华已经是桃树种植培育的“土专家”了。

  “按理说,四年桃树在内地怎么也得长到五六米高,树干碗口粗了,可我们的只有两三米高,直径只有三四厘米。”王荣华眼前的这棵油桃树的树冠比他高不了多少。

  除了紫外线过强,在高原上种桃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每年11月份到来年4月份,那个风沙啊,不是一点点。”王荣华指着树旁的一排铁杆子说,“这些杆子都是用来拉防风网的。”对桃树的生长造成威胁的还有当地冬天巨大的温差,白天气温零上15至18摄氏度,晚上骤降到零下10至15摄氏度。因此,王荣华要带领扎西顿珠和其他技术员给树打防冻液、浇冻水、拉膜盖土……在高原上栽好一棵桃树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

  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今年,这片桃林的收成预计在2000斤左右,虽然桃子的个头不大,但非常甜。

  大桃采摘园只是尼木县卡如乡沟域经济发展的一景。如果继续往峡谷深处走,还会有更多的采摘园、产业园。在北京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尼木县长达40公里的沟域经济产业带近年来逐渐兴起。目前,尼木县已基本建成以大桃、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蔬菜、藏鸡标准化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并建成以卡如核乡寻忆、藏香产业园为主体,集民俗旅游、二产加工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体系。

  沟域经济也带动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扎西顿珠每个月3000元的收入能大大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普通话不好的他请王荣华帮他邀请那几位游客,8月丰收的时候来桃园采摘具有高原味道的平谷大桃。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