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生态发展涵养区
植下绿色种子 绽放生态梦想

2019-11-19 14:27   来源:北京日报

  

  

  

  

  

  

  森林城市建设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大实践,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抓手。11月15日,2019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延庆区正式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开启了延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自2016年5月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至今,延庆夯实生态基础,紧抓世园会、冬奥会历史机遇,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夏都”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生态传奇 南荒滩变成森林城市

  延庆区的老人们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总会想起一段歌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今日风沙起,明日到北京。”那时,延庆的森林覆盖率不足7%,年平均风速达17米/秒,全年大风天数在40天以上,其中康庄南荒滩是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

  “造绿”迫在眉睫,南荒滩成为要被攻破的首个难点。可滩是砂石滩,缺水少土,造林谈何容易。现在回想起南荒滩的绿化工程,延庆时任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进福依旧满怀感慨:“没土,就在卵石滩上刨出一个个树坑来,从外边运来土,换上;没水,就铺管道、建蓄水池,把水从白河水库经南干渠引过来,给树浇水。”艰苦奋斗,硕果累累。八达岭——康庄风沙危害区治理工程(南荒滩绿化工程)共完成山滩绿化造林3.8万亩,栽植了32种不同规格的针阔乔灌苗木300余万株,建成了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绿色屏障,形成了“十里长山万亩绿”的壮丽景观,使康庄地区每年平均风速由原来的5米/秒降为3.5米/秒,风速超过17米/秒的大风天(风日),由每年39天降到l5天。

  从南荒滩起步,延庆区委区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行动,相继实施了八达岭——康庄风沙危害区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平原造林等重大绿化工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敢勇当先的担当,打响了一场向荒滩开战、向荒山冲锋的绿色战役。截至目前,延庆全区森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9万亩增加到177.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5.7万立方米增加到246.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不足7%增加到59.28%。

  与“造绿”同步开展的是“治水”。通过修建白河水库、建设白河引水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等一系列措施,延庆区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恢复,从缺水地蜕变成水源保护地,全区93%的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造绿、治水是延庆生态发展战略的缩影。”延庆区绿化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是延庆历届领导班子一脉相承、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这些积淀,才成就了今天的国家森林城市。”

  据了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冷凉战略”、九十年代的“三动战略”,到本世纪开始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延庆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区域发展重要位置,融入国家生态发展大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生态建设步伐行稳致远。

  历史机遇 绿色延庆走向美丽“夏都”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延庆良好的生态本底引来了世园会、冬奥会落户。作为2019北京世园会的举办地,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区乘着举办世园会、筹办冬奥会的东风,推动“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

  近年来,延庆区相继建成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和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等10万余亩的四大生态走廊;先后建成首都花园式单位、社区331个、绿色村庄119个,首都园林小城镇、森林城镇12个;9个风格各异的城市公园占新城面积32%,初步形成了“城在园中、园绕城区、城景交融”的“一城山水半城园”的美景,打造了山区绿屏、平原绿海、城市绿景的首都“后花园”。

  今年10月9日,2019北京世园会顺利闭幕。162天的会期内,共有全球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举行了100余场国家日和荣誉日、3000多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了近千万人次参观,展出规模之大、参展方数量之多,刷新了A1类世园会历史纪录。

  为办好世园会,延庆高标准助推北京世园会园区建设,突出践行生态优先和师法自然的理念,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机理在503公顷土地上营造中华展园、国际展园等近百余个风格迥然、形态各异的“园中园”,汇聚成一片万花盛开的大花园。同时,保留和新增树木23万棵,荟萃国内外园艺精品8000多种,集中展示了820多种蔬菜、果树、中草药,成为世园会历史上首次全面展示大园艺概念的一次世园会。

  “北京世园会的举办也带动了延庆城乡整体景观环境的改善提升。”延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延庆区统筹美化1.37万亩世园园区周边区域,营造10条色彩斑斓的景观大道,为延庆城区披上了“美丽外衣”。据悉,借助赛会筹办举办,延庆的城市“颜值”和品质全面提升,国内、国际认知度同比分别上升23%、97.72%,“美丽延庆 冰雪夏都”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未来,我们将继续扮靓生态底色,用更美‘容颜’迎接冬奥会的召开。”

  绿色产业 生态、经济双翼齐飞

  延庆区四海镇是北京唯一一个种植高山胎菊的地区。近年来,四海镇高山胎菊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逐渐扩大的茶菊种植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四海地区促进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

  四海镇前山村花农王景才就是受益的农户之一。这两年,王景才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零散地也种过茶菊,但是收益一般,自从开始了规模化管理,收入就开始涨了,2017年我们一家年增收2万元。”王景才说。

  王景才所说的规模化管理始于2005年8月。四海镇菜食河村村民任志怀牵头,自发组织四海镇6个村100名种植户成立了北京四海种植合作社,主要种植林下菊花、玫瑰花和林下猪苓等,不仅为农户统一提供种苗、肥料,聘请专家组织农户进行培训,还统一收购农户种植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合作社还通过与北京农科院合作,以“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公司”的运营模式,在四海镇、珍珠泉乡的16个村发展102户社员,使种植茶用菊花面积达到了500多亩。从2016年开始,四海镇围绕前山、楼梁、王顺沟3个村打造“菊花山谷”,截至目前,已经带动101户农民增收,其中辐射低收入农户60户,户均增收3000元。

  在延庆,像四海镇这样,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林业与农业、园艺、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庆区形成了果品、花卉、林木种苗、林下经济、蜂业、生态旅游、绿岗就业七大产业框架,帮助地区实现生态增收。

  其中,延庆已经建成16.95万亩经济林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果品产业年产值达到1.1亿元;以2019北京世园会筹办为契机,大力发展高端园艺花卉种植、生产示范,全区花卉种植面积约1.5万亩,花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利用现有林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业累计4.6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5885.4万元;采取政策扶持的办法,大力推进养蜂产业发展,使全区蜂群总量达1.7万群,蜂产业年产值198万元;打造62个星级民俗旅游村、201户世园人家、32家精品民宿品牌、“休闲花海游”等12个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了消夏避暑季、珍珠泉乡鸟节、宿在延庆乐游山水等系列乡村旅游文化民俗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市场,全方位提升和拓展延庆生态旅游质量和服务水平。

  成果惠民 生态优势化为居住幸福感

  森林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创森”成果。在延庆,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优势已经悄悄化作延庆当地老百姓的居住幸福感。

  这些年,家住延庆新兴小区的市民高成切身感受到了延庆生态环境的变化。“家门口不远就是公园,从以前只有几棵树,到现在有花有草,有了设计感和主题,还有了丰富多样的健身器材。”高成说,看着天蓝草绿的环境,除了幸福指数提升了,更感到自豪。

  据了解,本着500米见公园的原则,延庆区为市民打造生态游憩活动场所,在城乡新建、改造提升公园广场14个,满足了人们休闲、游憩、赏景等需求;通过拆违、清脏、增绿、治乱,让森林走进城市和乡村、走进单位和庭院,把城市融入森林,让绿色拥抱建筑,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格局,既优化了人居环境,又满足了城市居民亲水近绿,融入自然的需求;通过造林营林护林和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营造城市森林,发挥碳氧平衡、增湿降温、吸附粉尘、阻挡风沙、降低噪声、消除有害气体的生态功能,使城市更宜居,绿色森林景观更优美,居民“创森”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美丽的城市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延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念在延庆市民心底扎根、开花、结果。“我们现在已经主动发起了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的活动,看到不文明行为就去劝阻。生态延庆一定是我们全延庆人民的事儿。”高成坚定地说。

  未来展望 续写“两山”理论实践新篇章

  挂牌“国家森林城市”为延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两山”理论开启了新的征程。未来,延庆区将着力打造森林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体系。

  在生态产业方面,紧抓世园会等契机,做强做优现代园艺产业;加快以干鲜果品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农户+合作社”的林下产业发展方式,实现林下经济年亩均收益在2000元以上;打造果品、花卉、生态旅游、绿岗就业等七大产业框架。

  在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上,依托延庆丰富的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深层次挖掘森林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生态园艺文化、地质科普文化,统筹提升森林城市文化品质,建成生态文化特色场馆6处、生态教育基地9处。此外,坚持心中播绿,举办各类生态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普及森林知识与生态常识,增强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植绿、护绿、爱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世代永续。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