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城市副中心
-->
垃圾搬迁记

2023-06-08 11:10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垃圾来源于生活又影响着生活。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大约2000吨,这么多的垃圾似乎每天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垃圾都去哪了?它们将送往何处?怎么包装变身?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副中心生活垃圾的“搬迁”归宿予以追踪,进而探究推进垃圾分类的现实路径,呼吁每个人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美好生活,助力城市发展。

  垃圾分类 不同线路的长途旅行

  垃圾的启程,就在家中。

  张小青住在华业东方玫瑰小区,她的厨房常备三个垃圾袋,一个装厨余垃圾,另两个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每天上午9点和晚上7点左右,她会把分好类的垃圾拿到楼下的垃圾分类站点投放。厨余的袋子装得最满。里面是前一晚吃剩的鸡肉、米饭,以及烂菜叶和冬瓜皮等。“可回收垃圾”的袋子里,装的是几个快递盒和一个铁罐头。“其他垃圾”袋中则有中药冲剂包装袋、废纸巾和果壳等。

  自从通州区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这个习惯在她家已经延续一年多了,而垃圾在家中被分好类,投放至小区垃圾分类站点对应的垃圾桶,还需要再“筛查”一遍,这时就衍生了一个新职业——垃圾分类指导员,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检查桶中垃圾是否被准确投放,并帮助居民记录奖励积分。

  在该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邓淑臣眼中,垃圾分类这个好习惯的养成,很多居民只用了两三周,甚至更少的时间。每天7点到11点,16点到20点,是她和伙伴们的“盯桶”时间。看到居民没有正确分类,佩戴绿色袖标、在垃圾桶旁值守的徐霞会主动走上前去,把袋子里的混装垃圾逐一分拣到对应分类垃圾桶里。一边分拣,一边向居民介绍分类知识,“像核桃皮、榴莲壳、大棒骨、药品包装等这些易混淆的垃圾,以及保鲜膜、保鲜袋、食品包装等这些经常产生在厨房的非厨余垃圾,还是容易被居民错误投放。”邓淑臣说,这些易归错类的垃圾,她在“盯桶”时格外留心,一旦发现被归错类,会立即提醒居民。

  从居民家到小区分类站点,垃圾完成源头分类后,将根据不同类别由专门的街道垃圾清运员送往垃圾暂存点,短暂停留后,当天运送至垃圾转运站。

  “接管者”是通州京环公司的清运员。

  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完全亮,37岁的李亮和同事刘俊准时出现在通州京环公司固废清运中心院内,提前半小时到岗。他们二位都是这里的清洁工。等待他们的,是城区内5座农贸市场和十余个社区里的厨余垃圾。

  “非常好,几乎没有塑料袋。”检查完垃圾桶,搭档刘俊立马上前,搬桶、挂桶,按动按钮,一气呵成,6桶厨余垃圾很快被一一倒进车内。每清倒完几桶垃圾,李亮都会顺着车上扶梯爬到车厢的顶部,用铲子把堆积在倾倒口的垃圾往密闭车厢内部推。“厨余垃圾里有不少玉米壳、瓜果皮等,体积比较大,这么铲几下,能留出更多空间。”一个上午,李亮得这样爬上爬下二十多次。

  “这些垃圾会被运到哪里?”记者问。

  “要送到垃圾中转站,等待集中清运。”李亮回答,在那里剩饭、果皮菜叶等能变为肥料;玻璃、金属会被送至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处理加工后再次利用。

  垃圾从转运站离开,只能算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它们将搭上不同线路的长途列车,被送往对应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进行最重要的“包装”仪式。  

  餐厨垃圾车正在转运厨余垃圾。

  1吨餐厨垃圾=120立方米沼气=220度电

  分了类的垃圾,需要根据粒径过筛。

  位于凉水河边的京城环保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这座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占地45亩,是全国规模最大,而且是唯一可实现餐厨、粪便、污泥三种物料协同处置的系统。

  餐厨垃圾车在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大门外排队,等待称重后进入处理站卸料区。

  处理站卸料区域设置快速门和除臭风幕,厂房、处理设备和输送设备全部密封,防止物料遗撒、异味逸散。

  垃圾进入预处理车间后,先提取出废弃油脂,经过进一步加工,产生生物柴油。剩余的有机质被打碎制浆,进入联合厌氧程序,最终产生出沼气。经过处理的沼气可作为清洁能源,用于日常生活或燃烧发电。

  通过将DCS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工厂数据无缝衔接,将全厂设备运行工况、能管、物管、监控、巡检等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使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相融合,实现工厂智慧运维管理。

  据介绍,1吨餐厨垃圾发酵可以产生约120立方米沼气,通过燃烧可发电约22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一个多月。此外,餐厨垃圾在有机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过生化预处理后将流入隔壁的污水处理厂,最终成为中水,实现二次利用。

  至此,一份餐厨垃圾完成从餐馆、运输车、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的转运处理,再转化为沼气与中水,最后成为可利用能源,再次服务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通州区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  

  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监控大厅。

  生活垃圾焚烧残渣可制砖

  厨余垃圾可以制沼发电,但其他垃圾要怎么处理呢?

  位于副中心东南部的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一座红、黄、蓝交相辉映的“巨型魔方”格外醒目,这里处理全区范围内所有的“其他垃圾”,约295亩的占地中主要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站、炉渣综合利用制砖厂以及炉渣剩余筛上物填埋场,集成垃圾运输、储存发酵、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烟气净化、飞灰固化等主要工艺过程。

  在这里垃圾处理是怎样的流程呢?每天上午,垃圾运输车陆续驶入园区,经过地泵房称重后卸至投料区。在进入2.4万吨库容的垃圾库后,垃圾要经过5至7天的堆放、发酵、沥干搅拌,再由一次可抓取10吨垃圾的巨型抓斗将垃圾投入焚烧炉内。通过中控室实时画面记者看到,焚烧线的炉膛内,垃圾正在炉排上熊熊燃烧,炉内温度达1000℃左右。

  从这一刻起,垃圾就真正开始绿色“循环利用”变身。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烟气,随即通过烟气净化区脱硫、除尘、脱硝处理,达标后经引风机抽入烟囱;渗滤液、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沼气、污泥回焚烧炉;焚烧后的炉渣则进入渣坑,后期可用于道路制砖;垃圾中的废铁等金属材料经磁选回收后又可为社会提供金属原料。从垃圾进入园区到处理完毕,每一个环节都在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优化,充分体现循环发展的建设理念。

  据产业园工程副总经理郑明俊介绍,目前每日送进产业园的城市垃圾,主要以“其他垃圾”为主,这些垃圾具有成分复杂、多颗粒尺度、多热值、多组分、多污染源等特点,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难度大。为突破处理难题,项目采用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

  项目应用了国际最先进的德国马丁炉排炉焚烧技术,设备则是从日本进口的逆推倾斜往复机械炉排焚烧炉。该炉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充分搅拌,以保证各种不同特性的城市垃圾完全燃烧,特别适合于焚烧处理低热值、高水分、不分拣的生活垃圾。具有适应热值范围广、负荷调节能力大、操纵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此外,垃圾池混凝土采用聚乙烯丙纶抗裂纤维掺加技术、温度控制技术,池底、池壁浇筑密实,无裂纹、无渗漏。卸料平台施工中运用“卸料平台复合式面层施工”工艺,内部密实表面光滑平整,无渗无裂,确保了卸料平台的耐久性。

  在绿色能源转换方面,产业园的绿色循环产能更是惊人。据介绍,该项目建有三条处理能力为750吨/日的焚烧线,垃圾处理规模达到2250吨/日,年处理80万吨。产业园同时配置两台额定功率25兆瓦纯凝式汽轮发电机组,每天可产生120万度绿色电能,年上网电量达2.2亿度。

  烟气净化处理则采用“SNCR+旋转喷雾反应塔半干法+消石灰喷射干法+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SCR”的组合工艺烟气净化装置。这种全国首创的组合工艺技术成熟,有害物去除率高,反应剂消耗量较少,不产生废水、重金属及二噁英等,排放浓度低,系统操作易于控制,综合成本较低。

  同时,园区内还设有污水处理站,每天可处理800吨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其中,污水处理采用“UASB厌氧处理+MBR膜生物处理+NF纳滤+RO反渗透”工艺,将产生的所有废水处理后,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规定水质标准,回用于生产、道路冲洗、浇灌花木、景观用水等,实现污水零排放。

  而且,垃圾电厂还首次使用“电力建设五新技术”之一——间接机械空冷技术,大大减少垃圾处理用水量,配合污水站中水回收利用及雨水回收利用等措施,每天可节约用水5458.5吨。

  垃圾焚烧厂的排放指标是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项目各类污染物排放指数均优于国内标准甚至欧盟标准。以氮氧化物为例,国内标准是250mg/Nm?(毫克/标准立方米),欧盟标准为200mg/Nm?,我们设计的产生浓度为80mg/Nm?,实际运行中更可达到50mg/Nm?。”产业园总经理韩立国介绍,通州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在2000吨左右,而一期日处理能力达到2250吨,可满足目前通州垃圾处理的需求。二期规划的日处理量达1700吨,若两期全部投产,可处理垃圾量接近每天4000吨,届时可满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垃圾处理的全部需求。

  经测算,该产业园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近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多万吨,经过无害化焚烧处理后垃圾可减容90%,每年节约土地近100亩,大力助推城市副中心绿色环境建设。

  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错位资源”不只是电能,还有更丰富的形态。

  相比城区,秸秆、稻壳、食用菌基质、修剪的树枝等农林废弃物是农村地区较多的垃圾。于家务乡富各庄村通过垃圾“微循环”,将农林废弃物就地处理,经过集中露天有氧高温发酵,制成100%纯自然肥料。目前,村里的农林废弃物减量已超过30%,大大缓解后端处理压力。

  处理农林废弃物的秘密武器就是位于村北的再生资源生态站。场站不大,却可以把全村产生的有机垃圾利用生物技术集中处理。微生物发酵、产出有机肥料、就近循环利用,小场站发挥了大作用。

  “产生的有机肥料村民可以自用,如果产量大还能对外销售,增加村集体收入。”富各庄村党支部委员刘新星说,村里的再生资源生态站24小时运转,垃圾处置最大容量为1吨,每天可处理村内产生的厨余垃圾、污废物等400-500公斤,每吨垃圾可转换为200公斤有机肥料。

  作为打造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一项具体举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程正在引导和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目前,除了于家务乡富各庄村,潞城镇肖庄村、东刘各庄村等多个村庄也都已建立集厨余垃圾、粪便处理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处理站,通过生物发酵变废为肥,实现垃圾就地处理。记者了解到,十年前或更早时,北京市的垃圾都作为废物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实行垃圾分类后,垃圾可以堆肥、回收、发电,有了新的价值。

  厨余垃圾,居民投放的剩饭、果皮菜叶等,能够变为肥料,作为土壤改良或绿化用。餐饮企业、学校单位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提取的粗油脂可制造生物柴油,分离出的水经过处理可用于生产生活,剩余的固态物质送入焚烧厂发电。“可回收”垃圾如废纸、玻璃、金属、塑料等,会被送至纸厂、玻璃厂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过处理加工后再次利用。

  废旧灯管、电瓶等有害垃圾中,实际上也包含可回收的物质。比如废旧灯管经过破碎后,碎片中的汞经过高温蒸发再冷凝回收利用;荧光粉经化学处理后形成新的荧光粉,用于新荧光灯制造;分离后的玻璃和金属也可回收。对于“有害”的部分,由具有危废经营许可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食品袋、保鲜膜、坚果壳等其他垃圾将被送至焚烧处理厂或卫生填埋场。这些垃圾在焚烧厂可以用于发电,焚烧剩余的残渣通过综合处理可做成再生砖或建筑用骨料,垃圾渗沥液在处理达标后可作为生产和绿化用水。

  数据显示,北京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北京垃圾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为28591吨/日,资源化率达到58%以上。

  这意味着,北京58%的垃圾,最终都实现了“成功变身”,“变”成了真正的资源。

  记者从通州区城市管理委了解到,自2020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通州区建立起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通州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研究低价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生活垃圾规范收运体系还建立白名单制度,全区33家生活垃圾作业单位信息公开,接受监督。下一步,通州区将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水平,逐步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相关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和执法,加强细节问题的检查,形成垃圾分类闭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垃圾分类。  

  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