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城市副中心
朝阳区公共服务建设迸发新活力

2019-07-29 15:40   来源:北京日报

  

国庆节期间,亲子家庭书坊举办的阅读沙龙活动

第14家朝阳城市书屋落成于苹果社区

旋舞朝阳

  2019年注定不平凡。2019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对于朝阳区来说,它更是意味着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的开局之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朝阳区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顺应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的建设新趋势,让朝阳文旅公共服务建设迸发出了全新活力。

  鲜花着锦 文旅公共服务建设频出“漂亮活儿”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元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是党的十八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的重要原则和明确规定,更是朝阳区持续深化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全区群众文艺团队数量较“十三五”初期增长率达到12.4%,建成并挂牌3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个,每年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4700余场,每年为特殊群体组织开展文化演出和文化活动1000余场......朝阳区出的“漂亮活儿”着实不胜枚举。此外,以更好满足百姓需求为出发点,朝阳区充分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朝阳特色的“城市书屋”项目打造品质化公共阅读空间,通过与园区、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合作共建成14家城市书屋,仅2018年就开展活动3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1900万余人次。

  朝阳区是首都北京的旅游大区、强区,旅游综合收入约占全市30%,并逐步形成了商务旅游产业、奥运旅游产业、都市休闲旅游产业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依托北京市“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朝阳区进一步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改造,2015-2019年间,全区23个景区完成136座旅游厕所、198座生态卫生间、5199平方米的旅游标识牌等10大项目的提升改造,引导旅游企业投入资金6700余万元,切实改善了辖区内A级旅游景区旅游环境,全面提升了游客舒适度。

  所谓“文旅不分家”,为更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朝阳区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深度挖掘工作。例如,对全区文旅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找准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最佳连接点,自2013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试点评选文化旅游示范单位,现已评定出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枫花园汽车电影院等31家文化旅游示范单位。

  量身打造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显成效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日益健全,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推进设施网络提档升级中,朝阳区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据了解,目前全区建成覆盖城乡的“区—地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区级5个,地区级4个,街乡级43个,社区(村)级文化室513个,街乡、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实现100%覆盖。朝阳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内,就能读书、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艺活动,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为让百姓更便捷的获得文化旅游服务,朝阳区积极拥抱“互联网”,探索融媒体中心建设,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丰富系统资料、强化数据分析,提供精准数字服务,主动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例如,朝阳文化云平台上线以来收效颇丰,共入驻35家单位、62家场馆,平均每月发布40场活动,并实现对“森林演出季”“阅读行走”等重大活动的直播接入。

  为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朝阳区未来将继续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政策研究,以更强的担当去创新进取,提高文旅公共服务精准性,提升文旅惠民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实现文旅产品供给的内涵升级,让朝阳群众共享文旅发展的丰硕成果。正是凭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效应”,朝阳区通过以上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一系列举措,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积极引导 优化品牌体系与育人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此在开展艺术创作、文艺演出、主题展览、宣传推介、交流合作、安全监管等文化和旅游各项工作时,朝阳区主动扛起“统筹文旅资源”的大旗,承担起“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培养人才队伍。

  在打造品牌项目的活动中,“潮流音乐节”“东岳雅集”“我们的节日”等均已渐成特色,“国际风情节”“书香朝阳”等活动影响广泛。未来,北京新舞蹈国际艺术节、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等专业品牌都将成为优质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据相关责任人介绍,上半年,全区共开展节日节庆、品牌活动、惠民演出、合作交流、咨询推介、宣传展示、艺术培训3000余场次,惠及群众102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46.8%。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今年以来,朝阳区对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培训精准施策,量身打造了不同的长效培训机制:针对街乡文化主管领导、文化干部——系统培训,增强综合能力。连续多年举办 “公共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针对文化设施管理人员——开阔视野,增强创新力。开设了“新力量”履职创新培训班和“文化三里屯”、“文脉通惠河”等认知研修班;针对文化骨干——提高技艺,增强组织力。举办了“文艺骨干千人大课堂”培训活动,朝阳区43个街乡的舞蹈团队、合唱团队队长、副队长等约1000名文艺骨干参加;针对文化爱好者——培育素养,增强贡献力。多年来持续开展“艺术朝阳”千场讲座进基层活动等。

  形成合力 完善“三化”融合发展

  朝阳区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朝阳区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委对朝阳提出的 “重点抓好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要求,努力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求突破、树标杆、作示范”。

  为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朝阳区试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与北京交响乐团等专业院团合作打造“首都市民音乐厅”品牌活动,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发展新模式。此外,加大实体书店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朝阳区实体书店发展的扶持办法》,共27家特色及社区书店入选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发面,落实北京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文化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文化与金融融合方面,进一步加大文化金融政策力度,打通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文化金融合作,初步形成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文化金融发展模式。

  作为国际交往重要窗口,为更好地服务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目标,朝阳区巧借区位优势,利用外交部和使馆资源建设朝阳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加强国际文化互通互鉴,做实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例如,朝阳区公共文化创意产品——“漂亮的兵马俑”的世界巡展;非遗项目“幡鼓齐动十三档”中的舞龙舞狮团队在希腊帕特雷嘉年华活动中的精彩亮相,受到国内外政要及民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全方位地对外展示和推介朝阳文化旅游资源,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朝阳声音,展示朝阳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还将文化要素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突出了“文化+绿化”的融合发展。如推进大尺度绿化,营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实施沿线人文景观提升,建设口袋公园;开展河流沿途历史及民俗研究,打通连续贯通绿道,构建生态文化景观长廊等。在环境提升的同时,朝阳区也十分注重在河道水岸空间设计上注入文化要素。例如,对神木厂历史景观开展保护工程,使得神木廊房、《神木谣》碑和木文化展览馆与公园绿化、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大运河历史风貌整体景观,从而将北京城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未来,朝阳区将继续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大力推动朝阳文旅事业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