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平原城区
城市副中心建成海绵城市13.8平方公里

2021-04-22 11:22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生态城全域建设海绵城市优秀示范片区及镜河、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等一批特色优质典范项目。截至目前,已达标的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3.8平方公里,到2022年35%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一弯镜河环抱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连接着运潮减河与北运河,美景的背后是集“渗、滞、蓄、净、用、排”为一体的海绵城市工程。据通州区海绵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镜河的防渗采用的是河道开挖时挖出的黏土,实现了透水透气的粘土防渗湖库,双向连通。河道沿线都设置了暗涵,最宽的地方达到10多米,河道周边雨洪率先流入暗涵,20年一遇的降水都流进暗涵,不会向河道排放,超过20年一遇的降水进入暗涵后将通过调节口排放到河道内,河道及暗涵拥有60万立方米的调蓄空间,超出调蓄空间的雨水才会排到北运河内。镜河这个“大海绵”让行政办公区即使赶上百年一遇的洪峰,洪峰流量也会由44立方米/秒下降到10立方米/秒,起到了削减洪峰迟滞排水的效果。

  此外,镜河水系还实现了雨水分层处理,通过暗涵的调节,较脏的初雨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浑浊的中段雨进入北运河,较清澈的末段雨进入河道,实现了分层取水、优水优用。

  近期,城市副中心已启动了一批新增试点区海绵城市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排水口防倒灌设施建设、排水管线清淤检测及修复和雨水口防臭改造三类,涉及20余条路段,该项目是依据《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系统化方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灰绿设施的结合,河道滨水带的充分利用,以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为确保近期目标得以实现,通州区海绵办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给出了建设项目清单及责任主体,指导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接下来,将依据该方案,重点实施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短板”工程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综合调度水平,整体提升全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继续加大积水点治理力度,推动重大积水点治理工程落地,消除内涝积水隐患。加快实施城市副中心主要排涝河道综合治理、规划蓄涝区及排涝泵站建设,提高城市副中心排涝能力。

  同时,城市副中心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示范带动作用,在文化旅游区、城市绿心等重点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强化规划管控;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老城“双修”、老旧小区环境提升等工程,开展海绵型小区、海绵型家园建设。

  预计到2022年,海绵城市达标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60%;到“十四五”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达标比例将达到80%以上,将彻底建成安全可靠、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