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平原城区
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 未来科学城加速崛起

2017-10-16 16:45   来源:北京晚报

  京城正北,军都山南。一座未来科学城正在加速起航。

  位于昌平区定泗路两侧的就是未来科学城一期,高大现代的是入驻央企的办公大楼;联排成片是人才公寓和本地村民的回迁房;活泼艳丽的是为央企职工和本地村民孩子们开设的幼儿园和学校……这里是一座集合了科技研发、居住、商业、教育、休闲等于一身的科技生态新城。

  2009年7月,未来科学城正式奠基启动,2011年进入全面建设期。经过6年建设,城市功能基本具备,创新创业潜能正在加快释放。目前除水气电热、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全部建完外,贯穿未来科学城园区南北的地铁17号线正在抓紧建设;3所公立学校投入使用,192万平方米经营性地块入市交易;15家央企项目入驻运行,8800余名科研人员进驻办公,央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数说金名片

  “十三五”以来引进“高精尖”企业1645家

  科技增加值年均增长25.7%

  金融增加值年均增长15.4%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2.2%

  汇集科技从业人员4万余人 高校达35所

  走近金名片

  中央此前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特别提到,要聚焦未来科学城等“三城一区”建设,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为何未来科学城能被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入驻这座新城的大批科研人员,在生活需求得到充足保障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创新成果,为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做贡献。

  研发新能源最前沿技术

  张瑞云是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燃料电池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别看他今年只有32岁,但是他正在参与研发我国目前在氢能源领域最前沿的电池研发项目。

  走进近400平方米的燃料电池实验室,几十台仪器设备让人目不暇接。张瑞云正在一台机器前测试着刚刚做好的一个质子交换膜,几位同事正在朝我国目前最先进的一台设备里倒入材料,准备制作熔融碳酸岩。

  张瑞云告诉记者,氢能是目前新能源领域最新型的发电方式,不论是质子交换膜还是熔融碳酸岩都是目前在氢能源领域最新型的燃料电池。可以说,张瑞云所在的实验室代表了我国氢能源领域燃料电池的最前沿技术。

  科研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院长许世森回忆,入驻前,研究院在中关村附近办公,人均办公面积仅十几平方米,很多实验不得不借用合作单位的实验室,或者在外地做。虽然研究院研发的都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项目,但国际合作方来北京谈业务时,连实验室都看不到,因此觉得这里都不像个科研单位。

  2013年,研究院正式入驻未来科学城,第一件事就是建设实验楼,办公楼还没建好,两栋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实验楼率先竣工,可见研究院对改善实验条件的迫切之心。实验条件的彻底改善,不仅让研究院有足够的空间壮大科研队伍,科研水平也大踏步提升。

  许世森介绍,目前研究院已经拥有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能源局的研发中心等,研发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更是获得了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项。

  政府牵头协同创新

  许世森院长认为,研究院的飞速发展和北京市的重视和未来科学城管委会的服务保障是分不开的。今年7月,未来科学城管委会牵头组建了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神华低碳所、国网联研院、国电新能院、华能清能院、国家电投研究院5家央企单位形成联盟,并联合未来科学城外的7家氢能领域研发单位,开展开放式合作,“在管委会和北京市科委的牵头下,大家拧成一股绳,碰撞出更多火花。”按照“打开院墙搞科研、资源共享做实验”的工作思路,这一平台推动了央企之间、央地之间、央企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创新活力。

  此外,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为入驻央企人才提供了开通工作居住证绿色通道、开展人才职称评定直通车、集体户口托管、解决子女入学、提供优质医疗保障等服务。未来科学城也为本地居民带来了实惠——占地3.14平方公里的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在今年“十一”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周边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观点

  昌平区区长张燕友:努力构建全域化 创新发展格局

  中央、市委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未来科学城的关注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真正使昌平成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一方面,我们将以未来科学城为引领,构建全域化创新发展格局。抓住生命科学园纳入中关村科学城的机遇,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推进中关村昌平园其他各功能区的优化整合提升,实现与两大科学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将以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为契机,构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力争到2020年使全区双创空间达到400万平方米;同时建好用好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人人实验”等科技条件平台;将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昌聚工程”,加快建设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精心打造类海外人才创新环境;还将积极筹集科技金融聚集区和基金总部基地。

  此外,我们还将以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抓手,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培育新动能、提升旧动能两手抓,重点打造能源环保、“大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标志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信息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尽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切实把区域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