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无言,在人心深处镌刻荣光;创新无界,于奋进之中孕育希望。一直以来,海淀区坚持创新驱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培育生态、促进就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为工作主线,全方位提升创新资源统筹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服务水平,持续打造“双创”升级版,海淀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连续六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良好的创新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2022年海淀区GDP突破万亿元。
深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以孵化器为抓手融汇高端创新创业资源……海淀区倾力打造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体系,让中关村模式不断开花结果。在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中,在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中,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升腾的勃勃生机中,一点点梦想的星火,汇聚成时代的光焰,一次次创新的尝试,奏响腾飞的序曲。在这最动人的中关村风景中,正凝聚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的硬核力量。

“双链融合”吸引创新人才
人才是海淀的创新之魂。培育人才,海淀不遗余力。
“这里是创业者的家园。”“海英人才”入选者、旷视科技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这样说,作为一家在海淀土生土长的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中关村科学城的暖心人才政策,让公司迎来重大利好,大量优秀人才可以更好地在海淀安家安居乐业,更心无旁骛地投入科技创新。”
早在2012年,为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海淀区制定并实施了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海英计划”,对“海英人才”给予多种专项支持。2021年,推出“海英计划”升级版,旨在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吸引全球有影响力的一流人才,聚集能够推动重大技术革新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青年英才,打造高品质人才引进与培育平台,补足区域人才发展生态,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中关村科学城还着力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双站”建设,促进高端智力资源在地区转化,增强海淀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潜能。
聚光灯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上洋溢着微笑。这是“海英之星”颁奖现场,获奖者都是海淀区的优秀学子。“我体会到了中关村科学城对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经过这次加油鼓励,我会全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出发!”一位来自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博士生,手捧获奖证书,信心满满地表示,要利用自己所学,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让自动驾驶更安全。
“海英之星”是“海英计划”中对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激励培育的重要项目,也是对“海英人才”的重要补充。中关村科学城为这些优秀的获奖者提供奖学金支持,从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培养,切实助力优秀后备人才扎根海淀这片沃土,快速成长。
“‘薪火共燃’燃起了我心里的一把火,这个培训对我来讲是希望之火、信心之火和力量之火……”浩瀚深度董事长张跃表示。2019年,张跃参加了海淀区“薪火共燃”计划第一期培训,全面系统学习了“创业+金融+管理”课程,使自己在经济、金融、战略规划、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均得到了跨越式提高。2022年8月18日,他带领浩瀚深度团队成功登陆了科创板。
“作为一个科研出身的创业者,一直深感企业管理的不易,2021年我有幸加入海淀区的‘薪火共燃’计划,在培训课程中我向老师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企业战略、项目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前沿和硬核知识,一下子补齐了我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短板。”艺妙神州CEO何霆表示,“薪火共燃”计划帮助他实现了从“创办企业”到“管理企业”的思维转变,显著提高了公司内部的管理和运转效率。
“薪火共燃”计划是海淀区探索建立的新型企业家培训机制,旨在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不断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自2019年实施以来,一大批“薪火企业”得到赋能助力强势启航,快速成长。
通过“海英人才”评选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通过“薪火共燃”计划培育更多的企业家,通过举办“双创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人才周等活动激发创新活力,海淀区正逐步筑建起优质人才高地。
2022年发布的海淀区人才资源统计报告显示,海淀人才规模大,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截至2021年年底,海淀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76.8%,这一核心指标高于全市20个百分点;特别是中关村海淀园,从业人员受高等教育程度接近90%。高学历成为海淀区劳动者的主要特征。
科技产业与人才相辅相成。如果说今年海淀GDP破万亿的秘诀离不开高科技,那也一定离不开优秀人才。多年来,海淀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注重培育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结合海淀区人才特点、人才需求,从产业引才、源头育才、事业留才等方面,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起“双链融合”良性发展新格局。

多措并举 凝聚创新力量
科技企业是海淀创新力量之源。服务企业,海淀无微不至。
2023年3月30日18时50分52秒,对于海淀企业航天宏图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航天宏图一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发射!
成立于2008年的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企业,也是首批科创板25家上市企业中唯一的遥感应用企业。作为航天宏图“女娲星座”建设计划的首发卫星,“航天宏图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宏图在探索搭建功能更强大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航天宏图将在卫星遥感数据上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宏图实景App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鲜活地球,持续推动形成基于遥感及时空大数据的大众化应用新模态,让遥感不仅能为各行各业服务,还能为百姓服务。
近年来,海淀区重点围绕卫星研制、星座运营和遥感、导航、通信等应用领域,通过“两区”政策赋能,放大“三区叠加”战略优势,为空天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构建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依托航天航空领域深厚的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势,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即北清路沿线规划建设空天产业集聚区“星谷”,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为核心区域,着力构筑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对家里的智能扬声器说去开会,呼叫机器人出租车,40分钟后出发。为孩子上学作准备,学校运营的机器人巴士会定时来接孩子上学……这个时候,汽车不再只是一个运输的机械设备,而是具备不断自主进化能力的智能系统,这就是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关村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已拥有百余家创新企业,企业数量占全市半数以上,实现了智能感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重点产业链环节全覆盖。
为了促进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在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下,由翠湖网联公司牵头,依托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起中关村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联合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以及政产学研多方创新主体,实现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2023年,中关村科学城还将推进“测试、产业、示范”等“软环境”建设,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软件、汽车芯片等关键底层技术,通过举办产业高端论坛、产业沙龙、前沿大赛、投融资路演等系列活动的“组合拳”,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再上台阶,促进首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1000台高性能专用算力服务器组建庞大集群,每秒可处理超过2.4亿笔智能合约交易、百亿条数据隐私计算,性能全球领先。年初,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宣布,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算力集群Hive“蜂巢”在京启用。
作为北京市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之一,在Hive“蜂巢”每秒亿笔级的超强性能支持下,交易数据通过智能合约以可信、安全的方式高速流转,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加快了政府部门、企业的运转效率,最终将可以提升整个数字经济的安全性和价值。
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海淀“两区”招商成效进一步显现,重大项目签约也提速跟进。仅2023年1月,便有2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和高精尖产业领域,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海淀区坚持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构建了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通过房租补贴、运营补贴、参与基金、专项资金补奖、空间支持和人才服务等方式给予优质企业扶持和培育,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截至目前,海淀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万家,占全市35%;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5家,占全市3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家,约占全市45%;独角兽企业51家,约占全市四成;上市企业总数268家,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大量优质企业的进驻,汇聚起巨大的创新动力,推动海淀区高质量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优质孵化 融汇创新资源
高水平孵化器积蓄海淀创新潜能。做好孵化,海淀区精益求精。
中关村智友硬科技孵化器是聚焦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北京首批标杆孵化器。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投资早期团队60余家。其中九号智能服务机器人、天智航医疗机器人2020年已成功登陆科创板。另外还孵化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余家。
海淀区通过中关村科学城对智友给予了产业空间上的补贴与支持。2021年,中关村科学城又通过向智友科学家基金一期出资的形式,进一步为智友助力。有了这样的大力支持,智友硬科技孵化器推出了“专精特新”技术创新大会、科技创变者大会与“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三大生态活动品牌,以及智友成长营这一项目孵化品牌,为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搭建起重要平台。
走进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巢生北京实验室就扎根在这片颇有学院风的建筑之中。近3000平方米的“国际化”“专业性”创新共享实验、办公空间,集投资、孵化、研发于一体,聚焦交叉学科,谋求首创。经过近三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中关村科学城“新生代”生物医药企业的全新阵地。
在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链条中,巢生将自己放在“转化”的位置上,希望帮助科技成果完成从0到1的转化,也希望更进一步帮助企业从小型走到中型,实现从1到10的成长,从而让生物医药企业在海淀区落地生根、不断壮大。
从项目选址到政策指导,再到人才引进、基金合作,中关村科学城为巢生和入驻企业提供了周到的“海淀式”服务,助力巢生三年来累计孵化二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关村科学城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组织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孵化器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批模式新颖,形态多样的创新型孵化器在中关村科学城涌现出来,成为创新孵化的源头活水,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一个人的成长,刻印着奋斗的足迹;一个企业的未来,得益于优质的赋能。随着创新创业的发展,海淀孵化器运营模式不断迭代,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海淀区把孵化器作为融汇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的关键抓手,坚持面向未来、立足全球、融汇资源和树立标杆的原则,重点支持有潜力的头部主体,持续引进和培育孵化服务行业的新兴力量,推动其成为加速优质科创企业成长、培育高精尖产业和新兴未来产业、集聚国际国内高端资源和活跃创新创业生态的关键枢纽。同时,支持传统孵化器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满足科技创业基础需求。截至目前全区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共218家,其中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2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75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41家,市级众创空间总数达108家;大学科技园19家,孵化总面积达200余万平方米。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何建吾表示,中关村科学城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为各类创新主体在人才、空间、场景应用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机器人、空天等重点领域,支持前沿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攻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同时,继续推动相关产业链在京津冀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随着越来越多中关村企业在创新蓝海上扬帆起航,中关村科学城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中贡献更大力量,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