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要闻 政策法规 经济数据 功能区域 热点专题 影像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功能区域 > 重点产业功能区
红惠新医药:研发更多中国的新药

2011-04-19 11:13   来源:

“沈阳人,插过三年队,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当了四年老师,然后公派出国,念博士。”刘晔的开场白很简单,寥寥几句话就把自己的经历一带而过。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十数篇,拥有国内外专利20余项,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这一切在刘晔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时机对了,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

海外打拼积累经验

1986年刘晔考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有机药物化学专业,被公派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后,顺利地进入瑞典大型药物公司法玛西亚普强公司,从事新药研发,期间成功参与研制出一种治疗青光眼的药物,目前该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市场。

1997年研发项目结束后,刘晔选择功成身退,转而就职于相对小型的瑞典卡洛生物公司。“在大公司,纯粹的技术员,只是一颗小螺丝钉,但在小公司,我有机会获得一个更好的位置,研发、管理都能做。”刘晔说,他入职后就担任项目经理,从项目研发、管理到谈判全过程,都能亲自参与,到2003年,他管理的团队人数已达到32个。

但这并没让刘晔满足,“在国外的公司我不可能做到更高的级别,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一直呆在国外,我也许只能做完一家公司再换另一家。”刘晔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另一种期待:回国创业。

出售产品也出售服务

其实,刘晔一直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只是他不确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来。在卡洛生物公司的工作经历,让他逐渐明确了方向:把药物外包的模式带回中国,带动中国医药事业发展。

不等国外工作结束,刘晔就开始筹划,并于2002年底先指派同在瑞典的一位留学生回国,在中关村注册红惠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实验室;200310月,实验室初具规模,刘晔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的路。

3人合伙,招来7个员工,10个人撑起一家新公司。刘晔利用自己在瑞典的关系寻找客户,逐渐打开局面。“当年公司收入300多万元,虽然不多,但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刘晔说,先只是瑞典的客户,然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订单也接连而来,几年后,企业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而其开发和出口的1000多个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部分产品已成功进入临床。

业研发成本过高,导致自主研发不足。于是他想到要建立一个平台,用企业化经营,为医药企业提供设备以及化学合成和药物化学研究等服务。20065月这个平台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建成,红惠新医药也同时搬到了大兴。至今,该平台已为115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服务产品239项,接受服务的企业实现或预期的收益超过20多亿元。

要建设自己的药厂

“我们有两类药物做得比较好,核苷类药物和多糖化学。”刘晔说,在核苷类药物研发上,目前全球排名前五六名的公司都是红惠新医药的客户。而多糖化学的一种药物,全球只有一家公司在销售,红惠新医药花了两年的时间已成功研制。 

2009年开始,公司加大了新药研发力度,“新药研发,投入大、时间长,成功几率却小,不过一旦成功,效益是相当巨大的。”刘晔说,一项新药物光是技术转让费往往就高达上亿美元,还有每年的销售提成。

为了研发新药,刘晔甚至牺牲了公司部分利润,“少做一些外包,保持一定的现金流保证公司能活下来,其余的精力则投入做自己的新药研发。”刘晔说,公司已经做了二十多个项目,卖了十多个,另外一些项目刘晔舍不得卖,他希望建成一家药厂,让这些新药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走向市场,“目前已有投资方表现出了兴趣,我希望很快建成,让大家看到新药研发的成果和希望。”

 
首 页  |  经济要闻   |  政策法规   |  经济数据   |  功能区域   |  热点专题   |  影像北京
京ICP备08003934号-1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 网站声明